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篇 |
教育与普及 | 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9篇 |
现状及发展 | 19篇 |
综合类 | 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吴学文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48-51
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分野不单单是政治上、治学旨趣方面的原因,它是多元因素互动的结果,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竞争下的中国社会的特定产物。史料学与史观是相辅相成的,史料派与史观派也非绝对对立,也有学术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52.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5-10,50
重点论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论文从西汉末年至近代人们对《史记》实录性叙事特点的认识过程开始介绍,具体分析了《史记》叙事实录性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考而后信”;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史记》篇章中在真实性上受到人们质疑、人们认为有违于叙事实录性的情节进行了分类,并依类展开解读,指出这些情节都没有违背叙事实录性的原则,叙事的内容和过程都是“文直,事核”的,也体现出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相似文献
53.
王凡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1):64-67
历史剧代表作《汉刘邦》以《史记》所载史实为依托,着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真实再现与艺术虚构的有机融合,参照借鉴《史记》的对比手法设置富于对比性的画面,对《史记》人物的传奇性予以淡化,塑造了刘邦与项羽的艺术形象,既凸显了真实性与创造性有机结合的美学思维,更体现出电视剧创作对《史记》历史素材汲取所表现出的较为科学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54.
80年代以后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 ,也影响了中国文坛 ,一些作家主张“平面写作”,取消理想 ,消解文学的深度 ,形成了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文学新思潮 ,如先锋派文学、新写实小说等 相似文献
55.
《史记》对先秦历史人物的心理时有细微的描述,其中有些是《史记》对先秦史籍中相关人物的"哭泣"或作正面的增容,或作侧面的增补,使《史记》中部分先秦人物形象较先秦史籍中的相应形象更加鲜活丰满的同时,也传达了纠结纷繁的世情. 相似文献
5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奠定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原则。这篇经典文献主要从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7.
邱国珍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4-22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58.
The carbon cycle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limate change issues.Its long-term evolution largely affects the amplitude and trend of human-induced climate change,as well a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and technology for stabilizing the atmospheric CO2concentration.Two earth system models incorporating the global carbon cycle,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and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Earth System Model,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carbon cycle on the attribu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for climate change.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riterion based on cumulative emissions,the developed(developing)countries’responsibility is reduced(increased)by 6%–10%using atmospheric CO2concentration as the criterion.This discrepancy i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developed world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61%–68%(61%–64%)to the change in global oceanic(terrestrial)carbon sequestration for the period from 1850 to2005,whereas the developing world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 32%–49%(36%–39%).Under a developed world emissions scenario,the relatively larger uptake of global carbon sinks reduce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responsibil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but increased their responsibility for global ocean acidification(68%).In addition,the large emissions from the developed world reduc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global carbon sinks,which may affect the long-term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exacerbate global warming in the fu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carbon cycle when formulating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59.
论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日碧力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9,(2)
文章表达了对于“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人类学理论新格局的向往;简述60年代以来世界人类学的新发展与学者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进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起源与大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历史观察;并分析了某些相关学科与视点。最后着重提出了争鸣、证明和正名,指出这三者是学科的生命,是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起点。 相似文献
60.
吕喜林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0(3):69-74
近代以来,包头地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社团,可分为:秘密结社、慈善救济团体、革命团体、日伪反动团体等。这些社团的出现整体上是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所致。包头地区的社团具有近代以来全国各地社团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具有内蒙古地区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