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14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重点论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论文从西汉末年至近代人们对《史记》实录性叙事特点的认识过程开始介绍,具体分析了《史记》叙事实录性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考而后信”;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史记》篇章中在真实性上受到人们质疑、人们认为有违于叙事实录性的情节进行了分类,并依类展开解读,指出这些情节都没有违背叙事实录性的原则,叙事的内容和过程都是“文直,事核”的,也体现出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相似文献   
42.
张敏 《科技信息》2013,(8):187-187
cultural gap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stem from the following problems: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s,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and different social conven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s,and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相似文献   
43.
《史记》对先秦历史人物的心理时有细微的描述,其中有些是《史记》对先秦史籍中相关人物的"哭泣"或作正面的增容,或作侧面的增补,使《史记》中部分先秦人物形象较先秦史籍中的相应形象更加鲜活丰满的同时,也传达了纠结纷繁的世情.  相似文献   
44.
论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表达了对于“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人类学理论新格局的向往;简述60年代以来世界人类学的新发展与学者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进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起源与大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历史观察;并分析了某些相关学科与视点。最后着重提出了争鸣、证明和正名,指出这三者是学科的生命,是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起点。  相似文献   
45.
俄国历史诗学学派自维谢洛夫斯基开创以来逐渐成为俄苏文艺学中最主要、最有价值的科研方向之一,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文艺学中的许多思想和原理,东西方许多常说常新、争论不休的问题都源自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我国自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俄苏的历史诗学理论,经历了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接受与研究时期。形成了对理论本身的研究、应用型研究、借鉴型研究三种接受与研究类型。本文就第二、三种类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6.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的秦淮河流域洪水信息,提出了鉴别该流城历史洪水的原则,对历史洪水序列进行了F—检验和T一检验,经谐波分析拟合了历史洪水变化的周期,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最大洪峰流量与洪峰前降雨的关系,并对该流域洪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7.
The analytical notions of ‘thought style’, ‘paradigm’, ‘episteme’ and ‘style of reasoning’ are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framework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lthough their proponents, Ludwik Fleck, Thomas Kuhn, Michel Foucault, and Ian Hacking, are all part of the sam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at closely connec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hare similar assumptions and objectives is still under debat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argue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se four thinkers disagree on certain assumptions, their frameworks have the same explanatory goal – to understand how objectivity is possible. I shall present this goal as a necessary element of a common project -- that of historicising Kant's a priori.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 shall make an instrumental use of the insights of these four thinkers to form a new model for studying objectivity. I shall also propose a layered diagram that all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rameworks to be mapped, while acknowledging their similarities. This diagram will show that the frameworks of style of reasoning and episteme illuminat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that lie at a deeper level than those considered by thought styles and paradigms.  相似文献   
48.
中国对联合国所持有的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动因主要取决于联合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客观表现及中国政府对其性质的主观认定。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政府认为,“联合国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自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中国对联合国的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现有的联合国体制并不如人意,但中国需要安定、发展的局面,就不能不与之合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自身定位为“负责任的大国”,并在联合国舞台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关于《史记》天命观理论体系的观点纷繁复杂。从原著的纯文本出发,讨论《史记》里反映的天命观的三个主要问题:天命掌控的领域,天命传达的方式和人与天互动,以期理顺司马迁天命观思想体系的主要轮廓。  相似文献   
50.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