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0篇 |
教育与普及 | 3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0篇 |
综合类 | 42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42.
43.
一般的EMC 模型都高估了核DrellYan 比值,部分子演化模型也存在此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核DrellYan 过程中入射强子的能量转移,并结合部分子演化模型,重新预见核DrellYan 比值,效果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4.
颜延之是南朝文风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颜延之诗文具有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的特点。颜延之的诗文及其表述的特点可以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学环境、生活经历、思想性格、文学修养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45.
潘志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6(3):24-27
颜元作为明清时期北方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强烈的弘道意识,坚决的辟佛道态度,对心学、理学和佛道均作了较为彻底的批判,以“三事”、“三物”为道之内涵,注重躬行实践,提出了“习行”道统观,建立了别具一格的事功型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46.
叶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5):108-111
在晚明尚奇书风盛行的同时,以传统观念观照书法的态度作为一种惯性,还存在并以极为强硬的姿态对世风进行反拨。项穆的《书法雅言》可以说是声音最为强烈、态度最为坚决的。在《书法雅言?品格》一篇中,项穆明确提出自己的正宗观。项穆自小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父辈艺术风格与审美指向以及传统的思想教育对项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项穆正宗观的形成是家庭潜移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7.
苏里格庙地区盒8段高渗储层成岩相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苏里格庙地区盒8段砂岩强烈的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沉积微相其胶结类型不同,从而导致酸性水溶蚀次生孔隙发育的程度迥异。通过沉积微相分析以及大量岩石显微薄片的观察,总结出7种苏里格庙地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段砂岩储层成岩相,并分析了5种沉积充填类型(序列)与成岩相的关系。总结出高渗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为净砂岩溶蚀相和净砂岩弱压实弱胶结成岩相,它们主要发育在辫状河心滩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中。根据沉积相展布及成岩相发育规律,对苏里格庙及其外围地区的高渗储集层发育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8.
於贤德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6):77-82,87
严歌苓作品深刻揭示女性生存状态的艰难现实,着力描述女性在苦难压迫下的不幸遭遇和奋力抗争的艰辛与痛苦,充分展示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历尽磨难的心路历程,深刻表现了女性多灾多难的悲惨命运,真实揭示了女性在受苦受难的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生命意志和明智的抗争策略。尤其是很多女性在苦难中还能挺身而出,对同样处在困境中的弱者伸出救助之手,在救苦救难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性得到升华,这种慈悲为怀的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苦难中的女性善良、坚韧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49.
《瘗鹤铭》引用的雷门鼓事传说,在《金山本》中表述为“山阴降迹”,而在其他文本中则为“雷门去鼓”。前者表示鼓震洛阳、仙鹤神异的事迹;后者体现的是鼓破不鸣鹤飞的内容。对照铭文,用典是为了突出仙家身世,故当以《金山本》的表述最具原真,并从中折射出东晋侨民怀念故都洛阳的情感。 相似文献
50.
朱燕颐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7-82
严歌苓从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移民、自我视角下的自塑形象以及他者与自我的对话这三个层面,对《扶桑》中的自塑形象进行塑造和表现。三个层次逐层推进,以古今两代女性移民相对照的方式,展现出身处美国的两代中国移民的现实处境与精神家园;又以扶桑所代表的早期移民精神为参照,对比和展示了重塑后的现代移民精神,并试图在西方话语霸权中寻求自我文化与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