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7篇
  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14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汉语大字典>与<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并称我国四大辞书.<汉语大字典>的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文章探讨了<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的部分释义问题,旨在为八卷本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汉语大词典》是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的词典,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词语的溯源失误太多,而在宋代文献方面尤其严重。笔者谨就平时读书所及展列部分材料如次,以引起使用《汉大》者注意,且为《汉大》的修订略作贡献。  相似文献   
83.
《须溪词》遗民心态的变异及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刘辰翁及其《须溪词》者众多,然而就刘辰翁志节言,一致认为是位出色的爱国者,对前朝的忠贞始终不渝,直到终老。其实检阅《须溪词》,刘辰翁的遗民心态也非全如此。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思想、隐逸心态也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他后期的某些心态相对全词的主体遗民思想而言,确实又带有变异的色彩。虽然这种现象比较微妙,不容易查考,也不能遮掩词人的总体精神风貌,但无疑也是当时词人的实际情感思想的表现,客观上为我们比较全面真实地研究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心态提供了新的探测点,而这却正是历来评家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8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常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对鲜血、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这种倾向与他的童年记忆、阅读经验以及80年代的先锋文学潮流有关。对暴力的残酷书写并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实际上是作者采取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和对人生苦难的痛切关注。  相似文献   
85.
稼轩词中“西北”语词释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西北”在稼轩词中已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代码或符号,它与神话传说、华夏情结、汉唐气象、帝都观念等文化传承相关,并由此从一个侧面窥见到稼轩南归后的情感轨迹及其诗、词差异。  相似文献   
86.
吴氏长沙国创造了马王堆文明.它的特点有:汉初农业与家庭纺织业相结合是马王堆文明的基础;维护刘氏封建王朝是马王堆文明的大目标;推行"黄老之学"是马王堆文明的统帅.之所以会有这些特点,是因为有长沙国政权的组织、湘中河谷平原的优越条件、楚文明的深厚底蕴及斗争形势使然.  相似文献   
8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但是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格局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描摹很简略,这和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符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姬仅在项羽兵败时才出现,所占笔墨极少,但却给后世的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本文试图从虞姬短暂的形象展示和《虞美人》词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来解读虞姬们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88.
1875年2月21日,云南境内发生了滇案,亦称“马嘉理案”。这本是一个偶然的案件,却由于清朝的外交处理失误,该案导致了《烟台条约》的签订,中国由此丧失了大量的利权。中外关系,尤其是中英关系打破了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来相对和平合作的局面。研究此案对探讨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的外交情形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90.
忧患意识在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词中多有体现,这与他的个性气质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冯延巳的这种词风,既影响了李璟、李煜的词作,亦开启了北宋晏殊、欧阳修诸家的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