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2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32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综合类   2125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5年   28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敏感,该区域植被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MODIS GPP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2000年—2015年长江流域植被GPP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象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等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长江流域GPP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年—2015年长江流域GPP在整体上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介于919.90~ 1 051.48 g C·m-2·a-1之间,多年均值为985.11 g C·m-2·a-1.2) GPP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4.69%,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南部、陕西省南部、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云南省和贵州省交界地带等;GPP减少区占流域总面积的1.28%,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入海口周围的苏南地区及上海市,长江沿线的大城市,如重庆市、武汉市及周围地区,GPP退化较显著;汉江、金沙江石鼓以下、嘉陵江3个二级流域的GPP增加明显,太湖水系和湖口以下干流区域GPP则降低明显.3) 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是GPP损失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式,草地转化为林地则是GPP增加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式.该研究将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2.
基于铸体薄片、岩心相、测井相、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物性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长7储层特征,对其成岩相进行分析,旨在找出有利成岩相类型,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西峰地区长7油层组为湖底扇重力流沉积,沉积类型为砂质碎屑流、浊流、滑塌体、泥质碎屑流,储集砂体以砂质碎屑流与浊流为主,滑塌体次之,具有成熟度低、孔喉结构差、物性低的特点;②受成岩作用影响,长7油层组可划分出黏土矿物弱胶结相(发育在砂质碎屑砂体中)、黏土矿物胶结溶蚀相(发育在砂质碎屑流与浊流砂体中)、黏土矿物强胶结相(发育在浊流砂体中)、碳酸盐强胶结相(发育在砂质碎屑流与浊流砂体中)及泥质压实充填相(发育在滑塌体与浊流砂体中)5种成岩相类型;③以孔隙演化及现今物性为划分标准,黏土矿物弱胶结相、黏土矿物胶结溶蚀相为有利成岩相类型。研究认为,在平面上,有利成岩相带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庆城—板桥—合水—盘客—九岘一带,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943.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利用沉积相及古地理恢复技术,从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古地理演化等方面,对研究区白垩纪的古地理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研究后认为,研究区白垩纪发育的沉积体系有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及沙漠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宜君期仅在南缘的宜君—彬州一带发育有冲积扇;洛河期气候干旱,沉积范围大,主要发育沙漠相沉积,其次发育冲积扇、河流、滨浅湖及丘间(沙漠湖);环河—华池期,沉积范围较早期要小,以辫状河、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是湖泊发育的鼎盛期;罗汉洞期,盆地再次抬升,气候又转向干旱。边部发育冲积扇、河流相,向盆地西南中心逐渐过渡为沙漠相、河流及湖泊相;泾川期,地层分布范围非常局限,残留厚度也不大。气候转向温润,主要发育湖泊相,其次为河流相。同时,本研究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各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为白垩纪鄂尔多斯盆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4.
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以楚雄盆地滇禄地3井上三叠统舍资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结合泥页岩的有机地化特征,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孔隙度与渗透率测量实验、现场解析实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滇禄地3井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测试,进而分析泥页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滇禄地3井上三叠统舍资组泥页岩干酪根类型均为Ⅱ_2型,舍资组下段泥页岩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含量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0.4%~2.25%,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处于过成熟阶段,矿物主要由脆性矿物、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组成,其中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40.87%,有利于页岩气的压裂,孔隙度在0.6%~1.6%,平均为1.01%,渗透率在0.000 965 2×10~(-3)~0.033 542 1×10~(-3)μm~2,平均为0.007 027×10~(-3)μm~2,表现出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以黏土矿物层间缝、颗粒粒缘缝为主,孔隙以微孔、小孔为主,含少量中孔,孔隙之间连通性较差,含气量在0.06~1.00 m~3/t,平均值为0.564 m~3/t。与中国已取得突破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区进行页岩气地质条件对比可见:楚雄盆地上三叠统舍资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45.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区本溪组煤层气区域性富集,生产资料显示其成因与构造有一定关联,但其缺乏明确的富集规律与地质理论。鉴于此,分析X区煤层构造演化历程,对比井上热演化史及生烃史分析成果,以期明确构造演化对深部煤层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本溪组煤层生烃主要发生在晚二叠-早三叠世与晚侏罗-早白垩世两个阶段,其中晚侏罗-早白垩世大量生烃。两次生烃期煤层顶部古构造对于煤层气的富集、高产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第二次生烃期古构造控藏作用明显,煤层气主要在煤层顶部古构造低洼处富集、高产;(2)工区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8#煤层气主要富集在煤层顶部现今构造缓坡段,陡坡段极少或者不富藏,且煤层顶部现今构造高度相对越低,产气量表现为上升趋势;(3)综合构造演化史认为深部煤层气的富集、高产主要受第二次生烃期古构造洼地和后期抬升作用控制。研究结果为古构造源内控藏理论及深层煤层气富集、高产成因提供了一定的地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聚集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接替资源逐渐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通过储层岩心分析,结合压汞实验研究其孔喉结构特征,得到储层孔隙空间展布及地下微观特征,进而对比分析3种成岩作用对于储层孔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隙、粒内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4类孔隙; 盒8和山1的主要孔隙类型是粒内溶孔和晶间孔; 山2则是粒间孔,其次是晶间孔和粒内溶孔,其所占比例相当。3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特征都有很强的改造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对于孔隙度影响最大,溶蚀作用影响最小。强烈的压实作用也导致储层的微孔率很高。  相似文献   
947.
通过野外露头、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不同类型浊积岩与油藏的关系。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主要由长石砂岩组成,长石岩屑砂岩次之; 重力流的类型可分为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3种类型。控制不同类型浊积岩储层油藏的因素主要有:成熟度高的烃源岩是油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地震等构造运动是沉积储层形成的诱发机制; 压实作用和胶结物充填使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好; 下薄上厚的叠置浊积砂体为油藏提供储集条件; 裂缝为成藏提供有利二次运移通道; 盖层发育特征是决定油藏的核心。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位浊积岩油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其他盆地浊积岩油藏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48.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地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隆升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隆升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隆升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49.
碳酸盐胶结物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微观岩石薄片等资料,分析黄陵地区长6段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主要有早期方解石和白云石胶结,中期铁方解石胶结,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其中早期方解石占主要含量,分析成因主要为内源成因,中、晚期碳酸盐胶结为内源和外源综合作用的结果。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样式主要有:砂体顶部、底部和中部3种形式,其中砂体底部和顶部延伸较远,中部延伸距离短,规模小。顶部钙质层主要分布在浊流成因砂体中,中部和底部钙质层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成因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分布明显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因素,钙质层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中较上升半旋回发育,与深湖相泥岩相接触的砂岩更易于钙质层分布; 差异成岩演化影响着钙质层分布。  相似文献   
950.
北美页岩气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起了工业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甜点预测是提高页岩气钻井成功率、保障压后产能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传统方法预测页岩气甜点区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以加拿大商业开发成功的页岩气产区Fox Creek地区为例,对控制该区页岩气甜点的地质及工程因素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残差的神经网络方法来分析页岩气甜点主控因素,并建立甜点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页岩气甜点区的主控因素为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埋深、地层压力、脆性指数和压裂施工参数(水平段长度、压裂段数、支撑剂注入质量和压裂液注入体积)。改进残差神经网络算法在测试及训练的产气量数据预测方面吻合度分别达到0.94和0.85,展现出很好的预测效果。基于改进残差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表明,西部和南部Duvernay边界处发育页岩甜点区,向东北部逐渐变差。该页岩气甜点预测模型为该地区页岩气的后续高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