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0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303篇
系统科学   77篇
丛书文集   205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57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6265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35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31.
系膜细胞膜固相色谱法研究丹皮中的效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皮常被用于治疗肾病的中药复方中,但其活性成分并不明确,因此,采用肾小球系膜细胞膜固相色谱法分析丹皮中的效应成分.培养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并作为固定相选择性结合丹皮中的活性成分,排除未与细胞膜靶点结合的非活性成分后,使细胞膜靶点失活,解离系膜细胞膜上被结合的活性成分,用UPLC对解离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皮酚是丹皮与肾系膜细胞结合的成分,因此认为丹皮酚是丹皮中的效应成分.  相似文献   
932.
目前各国学者主要针对注入比对射孔完井水平井筒变质量流压降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而关于射孔相位、射孔直径、射孔密度对水平井筒变质量流壁面摩擦压降、混合压降、总压降影响规律的研究并不系统。因此笔者开展了射孔完井水平井变质量流压降规律实验研究。实验设计了三种射孔相位(45度螺旋射孔、90度螺旋射孔、180度螺旋射孔)、三种射孔直径(10、20、30mm)和三种射孔密度(8、16、24孔/m)、主流雷诺数为1 000~20 000、壁面注入比(单位井筒长度壁面入流量与主流流量的比值)为0.01%~10%。通过实验,研究了射孔相位、射孔直径、射孔密度对壁面摩擦压降、混合压降、总压降的影响规律,同时分析了壁面注入比对混合压降和加速度压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射孔密度和射孔直径增大,壁面摩擦压降和总压降增大,混合压降减小;随着射孔相位增大,混合压降、壁面摩擦压降和总压降均增大;随着壁面注入比的增加,混合压降和加速度压降均增加。同时发现壁面注入比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壁面注入比小于此临界值时,混合压降为负值,加速度压降基本为零,总压降小于壁面摩擦压降;当壁面注入比大于此临界值时,混合压降开始为正值,加速度压降随着壁面注入比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33.
建立了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数学力学模型,运用ADAMS软件对双质量飞轮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了与试验相吻合的转矩特性曲线,得出了考虑摩擦的仿真分析模型更能真实地反映双质量飞轮的转矩特性,并且可以增大转矩的结论;利用弹簧座头部的相互楔入摩擦作用,获得了大扭转角时转矩的非线性增加,实现了在低转矩小扭转角所具有的柔性、大扭转角时的高反抗转矩特性,使动力传动系统的一、二阶共振转速被完全有效地隔离在发动机的正常转速范围之外,达到了隔振设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934.
为了研究围压作用情况下的层状岩体压缩特性,采用数值方法建立分析模型,计算不同围压下岩体的应力和应变后发现,随着结构面倾角的增大,层状岩体的抗压强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构面倾角为60°时试件的三轴抗压强度最小;层面倾角为90°时对应的三轴抗压强度最大;对于相同倾角的试件,三轴压缩强度与围压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数值试验反应的岩石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得到的结果相符,随着围压的增大,试样的刚度不断增大,弹性模量与围压之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35.
场协同原理强化管外降膜吸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于场协同原理设计的两种强化传热管型进行了LiBr降膜吸收水蒸气过程的传热实验研究,并与光滑铜管作比较,考查该传热管型在吸收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实验测量参数包括;溶液进出口温度、浓度,流量,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流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化传热管型在低雷诺数时对LiBr降膜吸收传热的强化比分别为20%和50%,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场协同理论和降液膜流动的波动特性分析了强化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特性的物理机制,发现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夹角及降液膜厚度形成的阻力对对流换热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36.
建立了强电解质水溶液KBr-H2O、NH4Br-H2O和ZnBr2-H2O作用浓度的计算模型,计算了上述三个溴化物二元水溶液体系在温度为298.15K、质量摩尔浓度达到饱和前的作用浓度.热力学模型计算的组元作用浓度以纯物质为标准态和摩尔分数为浓度单位,与文献报道的组元活度以无限稀为标准态和质量摩尔浓度为浓度单位经过活度的标准态转换后可良好地吻合,且转换系数在计算的浓度范围内基本守恒.以上热力学模型计算的组元作用浓度能反映出强电解质水溶液的结构本质;在本模型的假设下电解质水溶液呈现理想溶液特征,组元的作用浓度在计算的浓度范围内严格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相似文献   
937.
为了考察吸附剂微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研究了浆料鼓泡塔内异丙醇-水/4A分子筛和叔丁醇-水/分子筛浆料系统内吸附剂微粒对气液传质的过程.考虑液相返混及气液两相间传质,建立了浆料鼓泡塔内气液传质模型,数值求解该模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考察了系统中加入吸附剂微粒后,不同固含率对不同平均粒径下增强因子的影响及粒径对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微粒的加入使气液传质得到增强.固含率增加,气液传质增强,当固含率超过4%后,气液传质的增强变得缓慢.微粒的粒径越小,对气液传质增强越大.  相似文献   
938.
赵淑华 《江西科学》2008,26(5):766-769
通过用HNO3-HCIO4分解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豆及豆制品中Fe、Zn、Cu、Se、Cr、Mn、K、Na、Ca、Mg10种无机微量元素含量。结果显示,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微量元素,所得数据可为大豆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评价和深度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39.
A new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fast separation of active protein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new method with only a singl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to accomplish the separation of intact protein molecules by the combination of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is firstly presented. By selecting twice a suitable stationary phase, mobile phase, buffer exchange condition, and sample injection, some proteins usually required to separate with two-dimensional chromatography can now be accomplished only using the single column in one hour. In addition, the separated proteins can maintain their original three-or four-dimensional molecular structure. It would be expected that this method can also provide a new thought for sample pre-fractionation in proteomic investig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limitation of sample source.  相似文献   
940.
Spherical MgSO4 droplets were deposited by a syringe on the hydrophobic Teflon substrate. Using micro-Raman technique, the laser beam was highly focused twice o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center of spherlcel droplets. The Raman spectra for the surface and the inner of MgSO4 droplets were accordingly obtained, suggesting formation of a thin layer of gels on MgSO4 droplets at low relative humidity. The gel layer covered the surface and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delay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amblent relative humidity, resulting in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inner of MgSO4 dropl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