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4篇 |
教育与普及 | 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2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采用数值算法自洽求解Poisson和Schrödinger方程, 计算了AlGaN势垒层的应变弛豫度对高Al含量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中的导带结构、电子浓度以及二维电子气(2DEG)薄层电荷密度的影响. 利用所获得的精确薄层电荷密度与栅电压的关系, 采用非线性电荷控制模型解析求解了应变弛豫度对AlxGa1-xN/GaN HEMT直流输出特性的影响. 计算表明, 应变弛豫度为0时所获得的Al0.50Ga0.500N/GaN HEMT的最大二维电子气薄层电荷密度为2.42×1013 cm-2, 最大漏电流为2482.8 mA/mm; 应变弛豫度为1时所获得的最大二维电子气薄层电荷密度为1.49×1013 cm-2, 最大漏电流为1149.7 mA/mm. 模拟结果同已有的测试数据相比, 符合较好. 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 对高Al含量的AlGaN/GaN HEMT进行理论研究时需要考虑应变弛豫度的影响, 减小AlGaN势垒层的应变弛豫度可显著提高器件的性能. 相似文献
212.
磁流变抛光头形状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4种不同形状的抛光头,并使用自制的磁流变抛光液体在三轴数控铣床上对K9平面玻璃进行了磁流变抛光工艺试验.分析了在不同的磁场强度、磁极转速,加工间隙等多种情况下抛光头形状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槽型平面抛光头的抛光效果最好;同等条件下,在抛光头上开槽能有效地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213.
介绍了影响石材抛光的几个因素:抛光剂的类型,抛光剂(膏),抛光磨具(块)和抛光工艺参数,重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石才抛光光泽度与压力P的关系;光泽度与时间的关系;光泽度与进给速度Vw的关系。为石材的机械加工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14.
在研制超声椭圆振动-化学机械复合抛光硅片实验装置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抛光压力P,抛光点速度v及抛光液供给量Q等可控工艺参数对硅片抛光表面粗糙度、表面形貌和材料去除率影响的有无超声椭圆振动辅助抛光的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抛光工具的超声椭圆振动有利于抛光垫保持良好的表面形貌和抛光区获得良好的工作状况,提高硅片材料的去除率;抛光压力对抛光质量的影响最大,抛光速度次之,抛光液供给量影响最小;在最佳抛光效果情况下,可使硅片抛光表面粗糙度值由传统抛光法所获得的Ra0.077ìm降到超声辅助抛光法的Ra0.042 ìm,材料去除率最多可提高18%,并且工件表面形貌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15.
关耀奇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3(1):40-42
通过分析仿形加工、NC加工的特点,提出一种将其两有机结合的加工系统.对模具型腔表面研磨及抛光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在加工中将各种方法加以组合,以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216.
WANG Ting GUO Xia FANG Yuan SHEN GuangD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7,52(7):1001-1005
An ultraviolet (UV) laser lift-off (LLO) technique was presented to form a roughened surface morphol-ogy on GaN membrane grown by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 The etched sur-face showed cone-like structures on a free-standing GaN membrane. Based on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atom force microscopy (AFM) measurements, the etching mechanism was proposed,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depth caused by the dislocations in the GaN membrane. The etching efficiency and morphology of GaN by the LLO technique and the photo-electrochemical (PEC) wet etching technique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is roughed cone-like surface morphology by LLO can enhance the external efficiency of vertical structure n-side-up 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simultaneously while being released of the performance con-strains impeded by sapphire. 相似文献
217.
研究低温生长GaN过渡层(缓冲层)在AP-MOCVD生长GaN材料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过渡层的生长温度、时间、氮化时间等参数对GaN材料晶体质量的影响,通过对过渡层的特性参数的分析、优化,获得了X射线双晶衍射半峰宽为6’的GaN外延层. 相似文献
218.
219.
Zheng Wei Pan Sheng Dai Douglas H. Lowndes 《清华大学学报》2005,10(6):718-728
Silicon oxide nanowires tend to assemble into various complex morphologies through a metalcatalyzed vapor-liquid-solid (VLS) growth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our recent efforts in the controlled growth of silicon oxide nanowire assemblies by using molten gallium as the catalyst and silicon wafer, SiO powder, or silane (Sill4) as the silicon sources. Silicon oxide nanowire assemblies with morphologies of carrotlike, cometlike, gourdlike, spindlelike, badmintonlike, sandwichlike, etc. were obtained. Although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nanowire assemblies are temperatureand silicon source-dependent, they share similar structural and compositional features: all the assemblies contain a microscale spherical liquid Ga ball and a highly aligned, closely packed amorphous silicon oxide nanowire bunch. The Ga-catalyzed silicon oxide nanowire growth reveals several interesting new nanowire growth phenomena that exp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conventional VLS nanowire growth mechanism. 相似文献
220.
为了减小抛光加工的表面粗糙度和提高效率,构建抛光工具路径并均匀覆盖于三维曲面上,曲面的定义域为任意二维凸区域。扩展扫描方式根据曲面一个方向上的一组切割曲线的标准长度分布,灵活调整相应位置穿越的扫描线数量,既包含一般的贯穿曲面的曲线,又包含起点或终点在曲面内的曲线,与传统扫描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灵活性。为优化扫描方向和确定扫描线的端点,给出了曲面立体光固化(STL)模型的边界提取算法。通过一个曲面的扫描路径建构实例,详细阐述了任意二维凸区域上扩展扫描的算法流程,包括曲面分割、点列筛选和路径点的连接等步骤。路径长度和相邻扫描曲线的间距分布,定量地表明扩展扫描方式可适应曲面形状变化并提高路径覆盖均匀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