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本文用E、S两组主分量分析,对陕西省铜川地区植被次生演替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主分量分析是一种在自然条件复杂的较大区域内,研究植被次生演替的有效方法,它有助于认识植被次生演替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及演替过程中群落性质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陕北黄土高原白桦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桦林是黄土区顶极森林群落破坏后的次生林代表之一,共含五个群丛,它们是:白桦—柔毛绣线菊—大披针苔;白桦—胡枝子—大披针苔;白桦—榛子—大披针苔;白桦—沙棘—大披针苔;白桦—胡颓子—大披针苔。它们将全被辽东栎林演替,辽东栎更新的临界光照强度是相对光照强度的3%左右。  相似文献   
13.
侗族“矮脚楼”的产生模式一般被认为是侗族典型干栏式建筑“高脚楼”受汉文化影响变化的结果。本文中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其村落布局及单体建筑从南方天井式民居到侗族“矮脚楼”的演变过程,并以此作为侗族“矮脚楼”产生的另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对四面山主要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了相应的群落生态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四面山的森林生态现状和演替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地带植被恢复演替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区植被恢复演替呈现4个阶段:1、先锋群落阶段:黄蒿群落、苦菜群落、狗尾草群落等;2、多年生禾草群落阶段:长芒草群落、大针茅群落、粗隐子草群落、香茅群落、冰草群落等;3、多年生蒿类群落阶段:铁杆蒿群落、茭蒿群落、茵陈蒿群落等:4、疏林草原阶段:山杏、大果榆、杜梨、侧柏、杜松等早中生矮乔木侵入多年生蒿类群落,它们的盖度一般5~10%。全部过程为植物群落作用下土壤性的内因动态演替,最后终止演替的主导因素为气候。  相似文献   
16.
在已对四面山的主要森林群落进行群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四面山森林群落演替对其土壤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以及独特的绘画理论和造型体系。人物画笔墨传统应在继承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展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宁夏沙坡头繁殖鸟类群落及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皱蒴藓沼泽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神农架巴山冷杉采伐迹地第一次发现了沼泽皱蒴藓沼泽,阐述了沼泽皱蒴藓的生物学特征、群落学特征,初步探讨了沼泽形成原因和演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Evidence exists to suggest that mycorrhizal fungi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enzymes allowing them to access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complex organic resources in soil. This facility is mainly demonstrated in ectomycorrhizal and ericaceous endomycorrhizal fungi associated with highly organic soils and climatically stressed environments. These data support a direct nutrient cycling hypothesis proposed for tropical ectomycorrhizal forests. In terms of forest succession, the evidence agrees with a major contribution of the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late stages of the succession, where elemental cycl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more conservative and process rates limited by biotic factors. Here, tree growth benefits from direct nutrient cycling mediated by their mycorrhizal symbio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