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系统科学   60篇
丛书文集   98篇
教育与普及   3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1篇
综合类   385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对置活塞二冲程汽油机分层稀燃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对置活塞二冲程汽油机缸径小、冲程长的特点,提出了进排气侧非对称喷雾方式,并采用AVL-Fire软件对喷雾方向进行优化,实现全负荷工况下的缸内均匀混合;同时研究了部分负荷工况下二次喷射对分层混合气形成和稀燃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侧喷射角增大有利于提高缸内混合气的均匀度,排气侧喷射角增大会导致燃油蒸发率降低;二次喷油比例影响分层混合气浓稀区的分布,二次喷油时刻影响缸内混合气稀区的均匀性.当进气侧喷射角为30°、排气侧喷射角为15°时,选择第一次喷油时刻为220℃ A,第二次喷油时刻为270℃ A且二次喷油比例为20%,可有效组织混合气分层.在部分负荷工况下,采用分层稀混合气相比均匀稀混合气的火焰发展期缩短约30%,快速燃烧期缩短约15%.   相似文献   
62.
涡轮增压器是特种动力装备的重要动力部件,良好的密封是保证涡轮增压器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而叶轮高速运转引发的压力不均则是泄漏的重要原因.基于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一种离心泵式密封结构的内部流场分析及流动特性,探讨了压气机端泄漏量、内部压力在不同转速和窄隙出口负压等工况下的变化规律,验证了该密封结构的油气密封性能.结果表明,受高速离心效应影响,该密封结构具备良好的防止压气机端漏油效果,高速运转时会产生漏气.研究结果为改进涡流增压器密封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
利用自行研制的复合流动比色装置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流动注射吸光光度检测技术.基于pH=10的Na3B4O7—NaOH缓冲溶液中,显色剂(HCPCF)能与样品中的Ge(Ⅴ)形成有色络合物(λmax=630 nm).一次注入样品,在样品光束同时产生两峰一谷三个拐点(A1A2A3)的光谱吸收曲线.依据光度吸收净值(ΔA=A1+A2+A3)与样品中Ge(Ⅴ)含量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性能对比表明,显色体系稳定性、选择性和方法的灵敏度均优于普通FIA法.每个拐点的响应信号都可用于定量分析.信息量丰富,灵活多样,完全符合定量分析要求.而且分析灵敏度提高了2.3倍.进样频率为130次/h,用于煤矿石中微量锗测定,加标回收率均在100.7~10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DS%,n=8)小于1.3%.回收率在99.7~101.4之间.  相似文献   
64.
超薄塑件在微机电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为研究其注塑成型特性,设计制造了一可成型超薄塑件的模具,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各工艺参数(注射速度、注射压力、熔体温度及注射量等)对超薄塑件注塑成型充模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射量及注射速度对超薄塑件注塑成型的填充起主导作用,提高注射速度能大幅度地提高填充率;熔体温度和注射压力相对于注射量和注射速度只起次要作用,但在填充过程中,较高的熔体温度和注射压力也是必要的.该结论为深入开展超薄塑件成型缺陷(如翘曲、熔接痕)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5.
通过高效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通流部分的气动性能,对叶轮进行优化改进,扩容改造,从而提高效率,可靠性,安全性.主要采用FLUENT,在双参考坐标系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数值离散,选用标准k-s湍流模型,SIM-PLEC方法求解,对原模型泵进行非设计工况下内部流场的叶轮和蜗壳的耦合数值模拟,主要是变转速和变流量调节.得出变转速调节下全流场的速度和压力分布均与原模型相似,但转速过低时则出现明显不同;变流量模拟时,无论是大流量还是小流量,在叶轮流道和蜗壳区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回流和漩涡区,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原模型蜗壳提出了一些改造意见,指出了偏心蜗壳在蜗舌处的回流情况较对称蜗壳好一些.  相似文献   
66.
低渗透油藏多段塞微生物驱开发指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条件不同,微生物驱油体系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和油藏适应性也有所差别,需要合理的注入参数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通过模拟不同注入方式微生物驱油实验优化注入参数,在实验基础上综合运用前缘推进理论和经验回归方法,考虑微生物降低原油黏度以及影响油水相对渗透率等客观因素,建立一种将油井产能和含水变化规律结合的预测模型来预测微生物驱开发指标。微生物驱油实验表明,多段塞微生物驱较单一段塞微生物驱采收率可提高9.24%,见水时间能延长40.10%~40.14%,无水采收率提高18.44%;用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微生物吞吐开井后的产油量、增油量、产液量和含水率,单井预测误差小于10%,区块总体产液量和产油量预测误差均小于3%,含水率仅为0.25%。矿场试验采用五级段塞交替注入调剖用微生物与驱油用微生物,试验区含水上升率由8.1%下降至-4.3%,综合递减率由13.3%下降到4.4%,控水稳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7.
野木瓜注射液对大鼠外周痛觉信息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完整Wistar大鼠模型,应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了在坐骨神经处分别加入10%,25%,50%,75%和95%的野木瓜注射液前后,电刺激大鼠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野木瓜注射液在坐骨神经处加药时能降低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和幅度(P0.05),并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与野木瓜注射液对离体背根神经节细胞产生的效应是一致的.野木瓜注射液可以在外周水平上阻滞痛觉信息的传导,这可能是其产生镇痛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8.
采用Rosand RH7双柱塞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对BASF Catamold316L奥氏体不锈钢喂料进行流变性能研究.讨论了在口模直径为1mm,长径比为16,Bagley校正条件下不同剪切速率、温度对喂料粘度、非牛顿指数、粘流活化能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粉末装载量及粘结剂选取对喂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并且对喂料的流变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Catamold316L喂料呈现假塑性流体特征,200℃时非牛顿指数和粘流活化能最小,可塑性指数最大,更加适合注射成形;随着温度的升高、剪切速率的增大,粘度均逐渐降低,粘度对剪切速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喂料综合评价指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9.
高立军  全东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0):7494-7496,7503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卡尼汀注射液含量。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11.5 mL,加水约1800 mL,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pH3.0,加水至2 000 mL),加庚烷磺酸钠1.1 g,振摇使溶解]—甲醇(95∶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表明,在0.04~3.0 mg/mL的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8(n=7),左卡尼汀注射液含量为标示量98.46%~100.9%,平均回收率为99.78%(n=9)。该法简便、准确、专属,可用于该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0.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electrohydrodynamic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Electrohydrodynamics (EHD) has been applied in many areas, such as EHD enhanced heat transfer, EHD pump, 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 electrospray nanotechnology, etc. The basic theories underlying these applications and a brief review of the EHD advanc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s electrospra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EHD,th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spray are particularly discussed.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