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现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变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的工具.目前,孝道仍然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2.
介绍了当代环境伦理的产生源于自然价值的确立。认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深度危机和近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伦理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指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面对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不同的层次形成共识,走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3.
研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精神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精神明建设面对教育观念、对象、时空、形式、资源以及环境等6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当遵循“两全”统筹、“两手”并重、“两主”协调、集散结合、虚实互补等原则。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精神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一般模式主要有:学生自主探究教育模式,学生参与体验模式,交互合作交流模式和教师主导交互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84.
目前,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中非常活跃的群体,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改变“网民”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网络社会也对传统的社会道德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以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分析,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5.
理论与实践--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学状况和教学观念分析着手,结合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提出“民族民间音乐”应当成为当前教学的任务和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6.
高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式;强调德育实践性,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德育管理可以与学生评先、奖励等现实利益挂钩,增加约束性;德育过程要强化教职员工的全员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87.
<中国式离婚>以-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走向离婚的发展作为切人点,作者王海鸰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将婚姻在现实中面临的无奈与伤痛放大呈现,尝试为婚姻囹圄中的女性指出一条理想的道路一对男性背叛的宽容.然而在这种细腻的女性关怀之中却凸现出强烈的男权意识,它巧妙地隐去了男女在维持感情、婚姻上的同等责任,把女性的平等意识压制在对男人的依附关系中,忽略了对造成婚姻破裂的真正原因的深层次思考.构建幸福家庭的先决条件是两性的平等,女性必须穿越男权文化的通道做一个大写的"人",与男性携手并进,才能构建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加理想、更加和谐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88.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伦理思想是从实际的物质关系中产生的,并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11世纪中叶的思想家李觏从实际物质利益出发阐明道德的起源,并力倡功利主义,强调礼的作用,注重生民的物质利益,其思想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对今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许多企业伦理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转型中的企业伦理缺失、企业诚信缺失和环境污染三个伦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0.
杜十娘与简爱分别是处于东西方社会底层的妇女形象.她们在性格上均有反抗性,但二者的性格内涵又表现迥异.前者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价值尊严的残酷扼杀,是封建桎梏下女性意识沉睡时下层妇女命运的必然,而后者的胜利则是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