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51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Since 2004, three exca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a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 site of Huanglong Cave in Yunxi County, Hubei Province of China, which unearthed seven human teeth, dozens of stone tools, mammal fossils and other evidence indicating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third excavation in 2006, in the same layer as the human teeth, we found some patches of black materials embedded in the deposit. We doubted that this black deposit layer is the remains of burning or even human use of fire at the cav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fire use at the Huanglong Cave, we examined samples directly taken from the black deposit layer and compared them with samples taken from several places in the cave using three methods: micromorphology, element content determination and deposit temperature analysi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tents of carbon element in the black deposit reach 64.59%―73.29%. In contrast, contents of carbon element of the comparative samples from other parts in the cave are only 5.82%―9.49%. The micromorphology analysis of the black deposit samples reveals a plant structure like axial parenchyma, fibrocyte, uniseriate ray and vessel. High-temperatur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suggest that the stratum possibly underwent a high temperature in the nature. Based on these lab analyses, we are sure that the black layer in the Huanglong Cave is the remains of fire and combustion did occur in the cave 100000 years ago. Taking other evid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found in the Huanglong Cave into consideration, we believe that the evidence of fire from the Huanglong Cave was caused by the human activities of controlled use of fire.  相似文献   
82.
通过详细的岩芯描述及镜下薄片观察,对塔东地区近年钻遇的震旦系至寒武系白云岩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出该区白云岩主要由结晶白云岩(粗晶、中晶、细晶、粉晶白云岩和粉-泥晶或泥  相似文献   
83.
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薇菜的高产栽培,加快薇菜的孢子繁殖,对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采用典型抽样的调查方法,对鄂西南薇菜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薇菜适合生长海拔1200m左右的湿润地区,土壤腐殖层较厚的弱酸性砂壤土,影响薇菜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土壤类型及土壤酸碱度等。  相似文献   
84.
湖北省2004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介绍Wackernagel M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生态足迹法,并运用此方法计算和分析湖北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湖北省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269 82 hm2.反映出目前湖北省的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相似文献   
85.
鄂东大别山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东大别山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知该区有维管植物195科663属1 461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24.27%和全国总种数的5.25%,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有34种,有苔藓植物30科64属143种.已知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6目65科20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31.04%和全国总种数的8.09%,其中有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61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该区自然植被类型有10个植被型,52个群系.该区不仅动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复杂,而且经济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86.
从粮食生产的条件和现状、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分别对湖北省平原湖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粮食生产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平原湖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7.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的方法,对内蒙古东部区主要聚居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探讨其渊源,分析其现状并提出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88.
东天山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及其构造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活动论思想为指导,分析了东天山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成因类型,变质岩分带特征和特征矿和的组合的空间分规律,论证了大型断裂构造对区域变作用的同期制约和后期迭加改造作用,阐明了断裂区域变质作用在东天山普遍性以及断裂活动与变质变形,混合容化和花岗岩化作用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东天山变质岩带的板块构造环境和多期变质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李新尧  孙小舟 《河南科学》2014,(9):1884-1889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湖北省2013—202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显示:①1990—199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资源环境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②2000—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③万元GDP消耗的生态足迹由3.92 hm2下降到0.49 hm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④对生态足迹的预测表明,短期内湖北省生态赤字继续存在,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90.
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耕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展等原因.导致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进行.深入探讨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成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根据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耕地资源总量变化的特点,揭示了湖北省17个地市州耕地变化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剖析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