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26篇
系统科学   213篇
丛书文集   111篇
教育与普及   1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61篇
现状及发展   156篇
综合类   3233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结合职技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论述了在职技高师院校如何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探讨了该专业内涵,专业发展,专业建设和市场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2.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实验科学的始祖,一生官运亨通,但其志在为自然科学发展清除障碍,开通道路。他批判经院哲学,建立其唯物主义理论大厦;倡导辩证法及归纳法,构建人们的思想模式;独创全新的实验法,为科学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方法论体系;大力推崇科学,高喊“知识就是力量”。但他终究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代言人,其思想言行受其阶级性、时代性的限制,不可能不带有局限性,如好侵略、轻视劳动人民和体力劳动、机械论、思想的中庸性等,不可能不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区域科技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内涵,构造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域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4.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利Picasa工具对图片在Google Earth中的位置进行标示,展示了Google Earth的一种新用途。  相似文献   
25.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怎样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学界人士值得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文章结合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法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就高校法学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6.
通过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两个观测点——“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探讨了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在这些观测点所做的努力.以此证明,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7.
中国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3个方面论述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科技贡献,提出应加强保护少数民族科技和工艺成果,对某些已失传而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复原,研究汉语或国际学术用语中所采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成分。调研全国习用的生活、生产及食品中少数民族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笛卡儿以前人们对惯性定律的认识,阐述了笛卡儿及其同时代人对惯性定律的贡献以及牛顿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相似文献   
29.
本文分析当前理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阐述加强理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加强理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0.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chemistry has advanced at such a pace during the last dozen years that the existence of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as an autonomous discipline cannot be doubted any more. The present paper will attempt to analyse the experience of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at the, so to say, meta-level. Philosophers of chemistry have especially stressed that all sciences need not be similar to physics. They have tried to argue for chemistry as its own type of science and for a pluralist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general. However, when stress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 chemistry, philosophers do not always analyse the question ‘What is science?’ theoretically. It is obvious that a ‘monist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hould not be based simply on physics as the epitome of science, regarding it as a historical accident that physics has obtained this status. The author’s point is that the philosop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age of science should not be chosen arbitrarily; instead, it should be theoretically elaborated as an idealization (theoretical model) substantiated on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science. It is argued that although physics has, in a sense, justifiably obtained the status of a paradigm of science, chemistry, which is not simply a physical science, but a discipline with a dual character, is also relevant for elabora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cience.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cience is a good tool for examining various issues in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as well a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or science studies gener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