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接受视野是复杂的,接受方式是暗喻性的,接受心理反应是丰富多彩的,接受目的则表现出积极劝世的特点。同时,脂砚斋借助于《红楼梦》的阅读和评点最终实现了自我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  相似文献   
92.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面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批评,虽然持否定态度者颇多,但其在再现原著主旨、重大情节场面的展现、细节及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完整展示、悲剧格调的把握等方面,不仅遵循了原著,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电视剧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导演过于体现个性风格的艺术追求以及对作品认识的不足,新剧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  相似文献   
93.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呜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呜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呜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丈本主题。  相似文献   
94.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95.
红学史上有三个曹雪芹,分别是敦诚兄弟的朋友,兴廉即张宜泉的朋友,以及《红楼梦》文本上的那个"批阅""增删"者。文章将论证三者是否一体,他们中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96.
任凌云 《科技信息》2012,(35):204-204
本文通过对文学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尝试比较《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所反映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人物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错乱的现象,从《红楼梦》版本的流变以及曹雪芹的女儿崇拜观来看,《红楼梦》人物年龄错乱是曹雪芹在有意、无意中造成的。  相似文献   
98.
以《红楼梦》杨、霍译本为例,根据"汉语语用优先语义"这一观点,从语用对等视角进行分析,阐述了汉语对话英译语用优先原则,即提出把汉语人物对话语言译成英语时,除了要力求语义方面的对等外,更要优先注意语用效果的对等,语用对等优先语义对等。译者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使原语和译语达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99.
《红楼梦》的跨文体写作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作坚持“定体而能破体”的体主张,采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叙述策略及“诗意飞扬”的情节结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跨体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0.
范小燕 《科技信息》2007,(30):140-141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J.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依据"目的法则",杨宪益和霍克斯在他们各自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成功地达成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