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2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6篇 |
丛书文集 | 17篇 |
教育与普及 | 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8篇 |
综合类 | 8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XinMiao Lü LiPing Zhu Mitsugu Nishimura Yoshimune Morita Takahiro Watanabe Toshio Nakamura Yong Wa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56(27):2931-2940
A 380-cm-long sediment core was acquired from the deep water area of Pumoyum Co, southern Tibet. Twenty-five plant residue
samples were selected, and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AMS 14C chronological method. The 14C age and carbon reservoir effect were calibrated with surface sedimentation rate measurements using 210Pb da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e sediment deposited over 19 cal ka BP. Based on a multi-proxy analysis of TOC and IC
contents, grain size and pollen assemblage data, the palaeoclimatic evolution of Pumoyum Co was reconstructed since the last
glacial. Pumoyum Co was a shallow lake prior to 16.2 cal ka BP; although the glacier around the lake began to melt due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climate was still cold and dry. In the interval of 16.2–11.8 cal ka BP,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fluctuated drastically and frequently. Two cold-events occurred at 14.2 and 11.8 cal ka BP, and these may correspond to the
Older Dryas and the Younger Dryas events, respectively. After 11.8 cal ka BP, Pumoyun Co developed into the deep lake as it
is now. The lake water temperature was relatively lower at that time because of influx of cold water from glacial meltwater
entering the lake. As a result, the multi-proxy indicators showed no sign of warm condi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Pumoyum Co with that of other lakes of the same age in southern Tibet indicate a warmer climate follow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fluenced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southwest Asian monsoon gradually became
stronger since the deglaciation during its expansion to the inner plateau. The glacial-supplied water of the lake responded
sensitively to cold-events. The entire southern Tibet region was dominantly influenced climatically by the southwe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相似文献
52.
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典型生态脆弱区怒江为研究对象,结合怒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社会问题,分析了怒江水电开发对国家经济、流域经济及产业经济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了怒江水电开发中的移民问题、区域贫困问题以及水电开发、区域开放度、教育事业发展和“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影响。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的社会经济影响效应较大,最后指出了水电开发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城市雨水流域汇水区自动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汇水区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流域地形分割技术,通过专业的GIS地形处理软件,建立了城市雨水流域汇水区的自动划分方法,其划分过程主要由构建格网DEM、格网点流向定义、汇流网络提取、子汇流区域划分、子汇流区域生成城市流域汇水区和流域汇水区编码6步组成。实验证明,雨水流域汇水区的自动划分方法不仅操作性较强,而且大大提高了汇水区划分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54.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湖泊,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记录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迹,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而它象征着的才是人类最本质的财富。因此,湖泊带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和谐的生态文明。以哲学的思辨,用整体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现代发展观对我国的湖泊文化和生态文明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55.
北方地区的初春、晚秋,水体表层的夜冻昼融过程是典型特征。冻融循环过程影响水体自身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水中微生物,尤其是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存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在室内模拟了大肠杆菌O157:H7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在长春南湖水中的动态存活特征;并通过线性模型和Weibull模型,计算大肠杆菌O157:H7在污染水体后衰减达到最低检测限的时间(ttd);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实验菌种存活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南湖水的p H和氨氮与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调查大肠杆菌O157:H7在湖水中的存活趋势,评估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为制定相应的环境管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57.
针对中国新生代第三系广泛分布的咸化湖相盆地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环境意义 ,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新生界咸化湖相地层生油岩及原油中饱和烃、芳香烃等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咸化湖地层中有机质的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组合 )特征 ,既不同于淡水湖相地层中的有机质 ,又与海相地层中的有机质存在明显的差别 .进一步讨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地球化学成因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并对其中部分生物标志物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指相意义作了探讨 .通过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和环境地球化学意义分析 ,初步认为中国新生代第三系咸化湖盆咸化湖泊的形成与海浸作用没有直接的联系 . 相似文献
58.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青海油田三大产油气区之一。该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E3)到下油砂山组 (N12 )地层中 ,前人认为此地层主要以河流相和泛滥平原相为主。对该地区的地面、井下岩性和岩相进一步研究表明 ,自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的储集砂体主要为滨—浅湖滩坝亚相和湖泊三角洲相。这一结论对正确估算柴北缘地区的第三系油气储量及促进青海油田的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60.
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巢国(又称居巢)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春秋战国时,它是吴、楚两国相互争夺的一个小国,先是归服于楚,后为吴所灭,汉朝后则鲜见典籍.后人在从历史文献考察这一古国的都城时,对它的消失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谜.近年唐家嘴遗址的发现,重新引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通过对唐家嘴遗址文化层含碳较高的中间层位14C测年,距今年代2090±130aBP.结合文化层考虑,大约终止在1800年前的这个遗址,似乎可以与历史记载赤乌二年(A.D.239年)发生的"陷巢州"相合.本文以历史文献为根据,以环境考古理论为指导,初步划定古居巢国都城的大体位置及其功能、规模与等级,探讨唐家嘴汉代遗址与古居巢国都城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对巢湖环境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