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蒋瑛  曹广超  蒋辉 《科技信息》2013,(7):463-463,434
中国沙漠化土地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土地沙漠化速率不断加快,作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本文通过介绍沙漠及沙漠化成因认识到沙漠化扩散所导致的生态、社会、经济等严峻问题,对沙漠化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对沙漠化治理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为因素是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与逆转的主要因子.本文在分析人为因素系一般作用的基础上,以右玉县风动力荒漠化土地的逆转为例,定量评价了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土地荒漠化灾害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下,研究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孕灾机理及过程,建立土地荒漠化灾害扔监测及预警系统,对于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的土地荒漠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土壤盐渍化、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等是重要的几种荒漠化类型。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为例,该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面积百分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86.98%,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94.78%。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与荒漠化相关的灾害主要发生在4个地理区域,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荒漠化及其灾害的综合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屏障因素。石漠化造成土地资源丧失、生态系统退化。近年来对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取得明显的效用。但是对于石漠化治理区域的监测目前大多处于人工调查的阶段,不能快速的做出评价、管理及决策,急需改用监测方式,提高效率。本文以普安县地泗河流域为研究样区,应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石漠化治理工程进行监测。应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及人机交互解译提取研究区域的工程建设信息。并结合GPS现场验证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对石漠化治理工程进行监测,有较大的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Deciphering the eolian source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paleo-significance of the Quaternary eolian deposits (the Xiashu loes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oth a local source from the fluvi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distal source from the northern desert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loes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have been proposed. Recent researches show great advantages of detrital zircon ages as a source tracer for Asian dust based on the laser ablation U-Pb isotopic dating technique. This work presents the U-Pb ages of zircon grains extracted from the Xiashu lo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Xiashu loess has a very different age distribution of zircon grains from that of the loess on the CLP as well as the materials in the arid lands of the Asian Interior. Instead, the zircon ages of the Xiashu loes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fluvi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dicating the dominance of proximal dust source. Proximal source of the Xiashu loess implies that extensive eolian processes might have existed in the currently wet South China, possibly in response to the full glacial conditions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of global cli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