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60篇
系统科学   24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35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168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854篇
自然研究   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LAGE-1转染EMT6构建小鼠乳腺癌肿瘤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以pcDNA3.1/LAGE-1及对照pcDNA3.1分别接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三次.于末次免疫后10 d在小鼠左背部、右背部皮下分别种植EMT6肿瘤细胞和EMT6/LAGE1肿瘤细胞.荷瘤后观察成瘤时间、肿瘤大小,并对小鼠脾细胞进行CTL细胞杀伤活性实验来观察DNA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结果显示LAGE-1DNA疫苗在体内能诱导有效的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该疫苗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12.
古代DNA 技术及其在家养动物驯化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冉冉  李宁 《科学通报》2011,56(7):511-516
家养动物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 其起源和驯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而在其 近万年的演化历史中, 家养和野生群体间可能发生基因互渗及替代, 因此基于现代物种DNA 信息进行的历史推断可能存在偏差. 近年来, 古代生物遗骸中的DNA (古代DNA)获取技术日 益成熟, 为这类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古代DNA 技术研究进展, 点评了古 代生物遗骸DNA 的获取和鉴别方法、古代DNA 提取、扩增及测序技术的革新. 最后, 本文综 述了古代DNA 技术在猪、马、羊、狗等主要家养动物驯化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为该技术 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3.
To prevent the damage caused by DNA strand breaks, eukaryotic cells have evolved a series of highly conserved DNA repair mechanisms. The ubiquitously expressed acetyltransferase, Tip60,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activation which is involved in DNA repair. Recent work uncovered a new mechanism of ATM activation mediated by Tip60 and demonstrated that histone methylation, specifically, trimethylation of histone H3, is a key factor in the process.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how Tip60 is activated and how it activates ATM in response to DNA damage.  相似文献   
114.
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G)与DNA在pH=3.6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DNA的存在能导致8-AG氧化峰电流降低,通过测定DNA加入前后的一些电化学参数,推测8-AG与DNA在该条件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生成了一种1∶2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其结合常数是1.38×1010.同时,根据加入DNA前后8-AG峰电流的降低,测定了模拟样品中的DNA,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5.
硅胶破碎法抽提真菌染色体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进行基因组步行PCR克隆真菌木聚糖酶基因的研究中,探索并建立了一套可在普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采用的高得率、高质量真菌染色体DNA的抽提方法.采用液氮研磨和硅胶破碎相结合提高染色体DNA得率,采用亚精胺法纯化提高DNA的纯度.抽提的染色体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酶切、PCR反应及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获得分子量大、样品纯的染色体DNA,可有效地用于PCR扩增,并能被限制酶有效地消化.  相似文献   
116.
初步摸索大肠杆菌DH 5α生产核酸疫苗的发酵条件。通过均匀试验设计确定,当胰蛋白胨与酵母粉的质量比为1∶1.2,并且磷酸盐的加量较大时菌体的质粒产量较高。在菌体生长刚进入对数生长期时采用指数式流加葡萄糖与采用恒速流加葡萄糖,菌体得率相同,而产物收率前者高于后者。在菌体生长进入平稳期时将温度由37°C升高到42°C,在菌体密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质粒产量得到提高,达到75 m g/L。  相似文献   
117.
介绍了基于交流阻抗技术构建非标记型脱氧核糖核酸(DNA)杂交传感器的方法.以24个碱基长度的寡聚DNA作为实验对象,将5′端巯基化的单链寡聚DNA(SH-ssDNA)探针与巯基乙酸(RSH)同时自组装到金电极表面,形成杂交识别层,利用交流阻抗技术测量出杂交前后金电极表面电子传递电阻Ret的增量作为杂交信号.实验中对DNA探针的自组装时间、杂交温度、杂交时间和阻抗测量液等实验条件进行了观察和优化;通过选择自组装液中SH-ssDNA探针和RSH的浓度,减少DNA在金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同时保证金电极表面自组装的SH-ssDNA探针有合适的疏密度,提高了杂交效率.在各优化条件下,无需扩增杂交信号,此非标记型DNA杂交传感器的检测下限为3.0×10-14mol/L;和完全互补序列相比,一个和三个碱基错配序列分别产生55.6%和1.3%的杂交信号.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探索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两套遗传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大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比较.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35条随机引物中,包囊游仆虫大核DNA共扩增出220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18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44条特有片段,两者存在28%的差异.在所选用的32条随机引物中,线粒体DNA共扩增出154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19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25条特有片段,两者有29%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大核DNA结构存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线粒体DNA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包囊游仆虫在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大核DNA、线粒体DNA结构可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代谢活动等剧烈变化以及休眠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所得结果为揭示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9.
一种快速简单高效提取植物DNA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综合分析多种提取植物DNA方法的基础上,改良发展了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的DNA抽提方法.以多种植物的子叶、叶片以及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本方法进行抽提纯化,得到的DNA质量好、得率高,且提取过程简单,适合于大批量快速提取植物DNA.  相似文献   
120.
Methylation of lysine residues of histones i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gions of chromatin, and, therefore, is an important epigenetic mark.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several enzymes that catalyze this covalent modification on different lysine residues of histon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triguingly, histone lysine methylation has also been shown to be cross-regulated by histone ubiquitination or the enzymes that catalyze this modification. These covalent modifications and their cross-talk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heterochromatin formation, genome stability, and cancer. Thus, there has been a very rapid progress within past several years towards elucidating the molecular basis of histone lysine methylation and ubiquitination, and their aberrations in human diseases. Here, we discuss these covalent modifications with their cross-regulation and roles in controlling gene expression and stability. Received 24 September 2008;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21 November 2008; accepted 28 November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