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3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16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7篇 |
丛书文集 | 63篇 |
教育与普及 | 3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8篇 |
现状及发展 | 170篇 |
研究方法 | 1篇 |
综合类 | 1934篇 |
自然研究 | 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46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AFM直接观察、体外转录等实验技术组合,发现小白鼠(Balb/C)心肌体外转录状态的核DNA片段上的各种基因,处于垃圾DNA的特定的“转录平台”上。“转录平台”上的各种核活性基因的两端的调控序列,分别与特定开关蛋白质复合体结合(即可解离的开关蛋白质),中间的编码序列分别以非共价键特异结合可完全解离的转录活性因子等多种蛋白质;这些与核基因转录相关的蛋白质均由垃圾DNA的专一性蛋白质通路分别进行特异性正负反馈调控。 相似文献
22.
采用滴涂法,将小牛胸腺DNA修饰到预处理的玻碳电极(GCE(ox))上,通过循环伏安(CV)、示差脉冲伏安(DPV)等方法研究了盐酸异丙嗪在DNA修饰GCE(ox)上的电化学行为.盐酸异丙嗪在DNA修饰电极上呈现准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示差脉冲伏安实验中,盐酸异丙嗪的还原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10-9.0 ×10-9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检出限为3.0×10-10 mol·L-1.将该修饰电极用于测定痕量的异丙嗪,获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曹来发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2):136-137
介绍了生物计算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DNA计算机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的应用,指出生物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DNA大分子关键技术、DNA实用系统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4.
煤流化床燃烧过程中大颗粒的碎裂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化床燃烧中破碎特性影响了焦炭的燃烧.利用下行气流振动床代替流化床,研究了煤的碎裂特性.根据岩相的不同,把大同煤分为亮煤(C)和暗煤(D),以了解床温、停留时间和振动强度对碎裂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煤岩的碎裂不同;较高的温度、较长的停留时间、较大的振动强度可以强化碎裂. 相似文献
25.
分析了广为应用的WFQ调度机制的特点与局限性,提出了克服其局限性的方法;并针对WFQ存在的问题提出了WFQ改进算法,仿真验证了改进算法能显著改善实时业务的报文丢失率与网络传输时延;给出了因特网支持实时业务的网络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以供网络运营者参考。 相似文献
26.
本文总结了6种DNA抽提方法,进行部分优化后对长时间离体血液痕迹中的DNA进行提取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CTAB法可以简单、快速、高效地从凝血块儿中获得高纯度的DNA,并可满足后续PCR扩增和分子标记等分子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27.
一种改进的Linux内存分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Linux2.4.0中一种新型的内存分配机制-zone分配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碎片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配算法和碎片解决方案,即在区中定义一系列子区,每一个子区只用来处理一个类对象的分配,改进后的zone分配器简单、快速、明显减少了内存碎片,提高了分配性能。 相似文献
29.
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高频超声波激活血卟啉锌(HP-Zn)配合物对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损伤,探讨了超声波照射时间、HP-Zn浓度、溶液酸度、离子种类对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DNA的损伤程度随着超声波照射时间的增加和HP-Zn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且中性环境有利于DNA的损伤,而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则较为复杂.研究结果对分子水平的声动力学(SDT)疗法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碳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比较研究多种非光催化条件下,富勒烯(C60)/Cu2+共存时对质粒DNA构象影响的复合作用,借以评估碳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非光催化条件下,C60/Cu2+可显著诱导DNA构象从超螺旋DNA转变成开环DNA,并且这种剪切效应随C60和Cu2+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断裂后的DNA片段可重新被T4DNA连接酶连接成环状DNA,这说明C60/Cu2+的剪切位点为磷酸二酯键。另外,多种活性氧捕获剂均不能有效消除C60/Cu2+对DNA的剪切作用,这与Cu2+在DNA裂解中起主要作用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光催化条件下,C60/Cu2+可有效诱导DNA断裂,具有明显的复合效应,其潜在的基因毒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