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13篇
系统科学   147篇
丛书文集   335篇
教育与普及   1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72篇
现状及发展   36篇
研究方法   3篇
综合类   588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426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在介绍AD7874技术的基础上,给出连接INTEL8086的接口电路及有关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982.
采用HMIC技术,设计出了覆盖Ku波段的微带型平衡式低噪声放大器,其全频段NF<2,增益为(10±1)dB,输入输出VSWR<1.43.其中,耦合电桥采用了改进型的3 dB Wilkinson耦合器,比传统电桥具有更宽的带宽,且更易实现.匹配网络采用宽带直接优化法,实现了良好的增益平坦度.整个电路结构紧凑,分离元件少,易加工,成本低,具有很大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983.
基于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基础研究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我国2 1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应切实加强对基础研究客观发展规律的分析和了解。本文以原始性创新能力为基点,分别从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科技论文发表和基础研究研发(R&D)投入情况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和思考并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984.
为探究防砂煤岩柱开采是否可行,以皖北某煤矿的地质资料和工作面概况为基础,通过理论计算垮落带高度、保护层厚度以及安全防砂煤岩柱最大高度,并运用FLAC 3D软件对煤岩柱合理留设的大小进行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参照规范,当覆岩为软弱型和中硬型时,垮落带分别为9.59 m、14.17 m,保护层厚度分别是10.4 m、15.6 m,安全防砂煤岩柱的最大高度为29.77 m。覆岩产生的竖向应力、位移以及剪切应力均在安全开采的范围之内,煤矿开采是合理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5.
薛晓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5):8741-8743,8753
针对现有无桥功率因素校正电路存在负载适应范围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电流检测电路。该电路由电流互感器、可控开关、整流和反相放大器组成。详细分析了提出电路的工作原理,并搭建样机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在10%额定负载至满载都能保证功率因素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986.
研究了一种新的以2π为周期的三角插值问题,给出了一些插值问题正则的充要条件以及基多项式的显式表达式.通常的(0,p(D))插值和(0,δ^m)插值是本文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987.
伊拉克S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为中高孔、中低渗的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酸化压裂是该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由于储层裂缝溶洞发育,非均质强,酸液滤失量大,作用距离有限,需要结合裂缝暂堵技术,实现对非均质储层的均匀改造。根据该油田储层地质油藏资料,对裂缝尺寸进行分析,并将储层裂缝划分为微缝和常规缝。实验通过巴西劈裂,对储层标准岩心进行劈裂造缝,模拟了真实粗糙微缝(0.03 mm、0.05 mm、0.08 mm),然后采用3D打印岩板模拟了常规粗糙裂缝(1 mm、2 mm、3 mm),最后将粉末、纤维、颗粒合理配比作为暂堵剂对裂缝进行封堵,优选了裂缝封堵配方。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微缝,纤维和粉末均能有效封堵裂缝,纤维相比粉末更易封堵微缝,封堵后承压均超过30 MPa;针对常规缝,采用纤维或纤维与颗粒组合可有效堵裂缝,封堵后承压均超过30 MPa。通过裂缝封堵实验,探索了碳酸盐岩缝内封堵规律,优选了暂堵剂配方,可为现场裂缝封堵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8.
钢格板是一种网格结构的金属制品,具有通风、散热、防滑等特点,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冶金、制药和港口等领域。目前钢格板焊接工序仍然以人工完成为主,焊接质量一致性差、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突出,为此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3D视觉技术的钢格板机器人自动焊接系统,通过利用3D视觉系统、工业机器人和焊接系统,实现了对钢格板的高效率高质量自动化焊接。  相似文献   
989.
针对3D人脸重建方法在贴图时忽视对纹理处理的设计,仅进行仿射变换和插值,其中仿射变换会导致其生成图像的高频分量遭到损坏,尤其是给出嘴部姿态不同的源、目标人像时,会造成人像的嘴部纹理缺失,而插值方法会造成灰度不连续现象;提出一种增强的3D人脸替换方法,称为基于生成-重建的人脸替换(generative reconstructed face swap, GRFS)。GRFS将对抗生成网络应用于对3D人脸替换结果的纹理修复,包括两个子网络:嘴部修复网络(mouth restoration network, MRN)以及局部修复生成网络(generative local restoration network, GLRN)。MRN用于修复人像的嘴部细节,GLRN用于修复3D人脸重建过程中损坏的高频分量,并使得异常的不连续灰度变得光滑。实验结果表明,GRFS可以在给定单对源、目标人像的情况下生成逼真的人脸替换结果,且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表现好于主流人脸替换算法。  相似文献   
990.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显著制造特点及优势,已成为制造业关注焦点,正逐步应用到岩石物理实验领域,助力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为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应用的工程实践能力,扩展学生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基于3D打印技术创新了一种利用人工岩石研究物性和弹性参数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通过三维数字化建模及操作3D打印机生成实物模型样品,利用超声测量技术研究样品物性和弹性参数间的关系,加强岩石物理实验对地震定量解释作用的理解。该实验设计深化了学生对3D打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培养了实践创新思维、扩展了从理论到实践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