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284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其"临川四梦"之一。其中梦境的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不仅真实地显现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而且满足了人物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使我们看到杜丽娘的真实心境,看到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正需求,进而折射出封建社会礼教及理性束缚之下人性的被压抑和被泯灭,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作家对于"至情"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62.
唐代文学中最震撼人心的是一种千古犹存、戛然独造的风姿神韵,这种风韵的核心特质是活泼泼的生命力,富于自由品质与浪漫气息,饶具风骨精神与雄强之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一种生命美学。唐代文学作品充溢着勃勃生机的飞动气势,张扬着炽热的生命脉动,在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美学揭橥唐代文学之灵魂。  相似文献   
63.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必盛唐”是明代具有强势传播力的诗学观念 ,其消极影响是法唐而赝 ,自狭诗道。当时虽有接纳宋诗的呼唤 ,但难以形成趋势。明末清初 ,钱谦益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 ,具体途辙是以崇尚杜诗为由唐向宋的起点 ,在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 ,融铸异质 ,求变创新。以沉潜深厚改变浮薄肤浅 ,以性情为本取代唯务格调 ,从而形成宏衍阔大的气局 ,使诗歌创作具有多元组合的美质。钱氏的这一诗学选择开启了清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64.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5.
作为小说《红楼梦》和《孽海花》中的重要女性形象,王熙凤与傅彩云既有美丽容貌、泼辣性情、爱财贪财及富于心计等诸多相似之处,又不乏人生追求与最终归宿方面的迥然之异,从而映照出她们细微的内心矛盾与情感困顿,彰显出其较为丰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形象特质,散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6.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频繁的离别既丰富了离别诗的素材,又构成了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军功授官制、荐引制的实行都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离别诗的兴盛;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7.
所谓欲望,包含生理性欲望[本能]和满足生理性欲望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加欲]及理性的所望[希望]等意义。朱熹认为先验具有的道德性和属于人之自然本能的生理性欲望是天理。然而,他指出存在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的加欲。在他看来,加欲必然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成为私欲的根据。与之相反,王夫之认为加欲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王夫之的观点,加欲不是私欲的根源,私欲也不是加欲的直接结果。朱熹想通过消除利己心恢复先验地存在的普遍之道德原理来解决与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先验普遍的道德原理之存在不是被确认的事实,而是一个信念体系,因此对同意此观点的人可以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而对不同意此观点的人,有可能成为空谈。王夫之把不断变化的气之运行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认为生理性欲望的发现和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的加欲和私人欲望的私欲等不应是被排除的对象,而应是被调整的对象。在他看来,所谓人生不是由先验不变的道德伦理构成,生物学的欲望与不停地重新形成的道德原理有机结合,实现公共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深刻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具体现实之重要性,对生活中必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等能够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因此,这种欲望观可以说是指向由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调和而形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68.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用大量的篇幅对于阗的情况做了论述,其中有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将对鼠壤坟传说、蚕种传入故事、龙鼓传说进行探讨,并挖掘这三则故事的文化内涵。三则故事对于阗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同时出现在丹丹乌里克佛教遗迹中不是偶然的。在中西、中印文化交流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于阗文化。  相似文献   
69.
李晖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4):108-112,122
晚唐诗人汪遵,因两唐书无传,以致后来诸方典籍对其的记载,呈现出纷争与混乱,连其姓、名、籍贯等一般简历的记录都参差不一;其现存的部分诗作,亦被张冠李戴地记在了别人名下。造成汪遵履历的真假难辨。在广搜文献资料基础上,沙中淘金,逐一驳讹返正,正本清源。对汪遵登料的年龄,予以钩沉;对其出生的年份,予以推定;对其诗歌的现存数目,予以梳理;对其特殊的精华"咏史"诗章,予以一一赏析。力争还原其完整的唐才子形象。同时坚守实事求是,对暂时无法辨明的史实,绝不妄加定论。  相似文献   
70.
《唐碑俗字录》是一部有关唐碑字体的工具书,收罗宏富,用力甚勤,对古籍俗字的识读和字体演变的研究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由于篇幅巨大,难免有遗珠之憾,文章选取其中21个俗字详加考辨补正,以使其臻完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