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45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接触形貌与组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怡 《燕山大学学报》2001,25(2):183-186
在研究测试轧辊材料70Cr3Mo钢接触疲劳性能的基础上,应用SEM、TEM对接触疲劳坑的形貌、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热处理方式所得的组织形态不同。共剥落坑形貌、裂纹的起裂和扩展机理也不上同,疲劳坑形貌特征与疲劳寿命相关。  相似文献   
392.
运用Talysurf-6型轮廓仪,详细测量和分析了氮离子注入参数对W6Mo5Cr4V2钢二维和三维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如高度参数Ra、Rq、Rtm,间距参数Sm、S、λq和形状参数Δq、Tp%、Rsk、Rku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注入能量和注入剂量的不同,各评定参数的变化趋势也不同氮离子注入使W6Mo5Cr4V2钢粗糙度高度参数值普遍下降,间距参数值有时增大、有时减小,出现不规则变化同时对不同注入参数的注入表面还进行了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函数分析,发现随注入能量和剂量的提高,在所观察到的频带范围内,各种频率的强度普遍降低,高频成分减少,表面自相关系数减小,使注入试件的表面变得光洁.  相似文献   
393.
采用磁控溅射复合靶的方法制备了SmTbCo/Cr和SmDyCo/Cr非晶垂直磁化膜,分析了Sm含量对SmTbCo/Cr和SmDyCo/Cr薄膜磁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m含量的增加,(SmxTb1-x)31Co69和(SmxDy1-x)36Co64薄膜的剩余磁化强度Ms、克尔旋转角θk和反射系数R增加,而Hc随之减少;Sm含量为29%~30%时,Hc×Ms最大.  相似文献   
39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TiN-Ti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N2吸附-脱附仪和元素分析仪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发现,TiN-TiC复合材料具有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144.9 m2·g-1,平均孔径为7.44 nm。基于以上特性,研究了TiN-TiC复合材料对水中Cr(VI)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240 min、初始Cr(VI)质量浓度为100 mg·L-1、吸附剂投加量0.34 g·L-1的条件下,TiN-TiC复合材料对Cr(VI)的吸附量为284.45 mg·g-1。研究了相应的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此复合材料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数据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5.
2.25Cr1Mo钢韧脆转变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时效工艺,运用冲击试验、俄歇能谱、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研究2.25Cr1Mo钢的韧脆转变温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25Cr1Mo试验钢650℃时效2h后的韧脆转变温度为-55℃,560℃时效100h后的韧脆转变温度为-25℃,480℃时效1 200h后的韧脆转变温度升高至-10℃;P在晶界处的偏聚行为是导致试验钢韧脆转变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6.
耐Cr(VI)菌株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对六价铬Cr(VI)有强耐性的细菌,采集铬污染土壤,通过稀释平板法进行初筛,将单菌落分离纯化,进一步将单菌落分别接种于含不同浓度的铬培养基上进行复筛,并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测定对Cr(VI)耐性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pH、接种量、温度和培养时间对最优菌株耐Cr(VI)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筛分离纯化出5株对Cr(VI)有一定耐性的菌株,命名为Cr1~Cr5.通过浓度梯度试验复筛出耐Cr(VI)能力较强的菌株Cr2,此菌株在含250 mg/L铬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经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4%Cr2种子液接种量,35℃培养3 d .在此条件下,对Cr(VI)的去除率达87.7%.该研究为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7.
在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基础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配矿优化和烧结杯试验,并对烧结产物进行显微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烧结基本特性差,随着配比的提高,垂直烧结速度和产品转鼓指数下降,成品率和利用系数先升后降.另外,显微结构分析表明,高铬型钒钛烧结矿矿物组成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钙钛矿、铁酸钙、硅酸二钙和玻璃质.随着该矿配比的提高,烧结矿中铁酸钙、硅酸二钙含量降低,钙钛矿及玻璃相含量增加,液相量不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该矿配比宜控制在10%~20%之间.  相似文献   
398.
以木质素磺酸钠和葡萄糖为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球形木质素基树脂(LBR)。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制备LBR的工艺条件,得到制备LBR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木质素磺酸钠用量10g,聚合反应温度190℃,葡萄糖用量5%(占木质素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体系pH 0.5。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备的LBR产率达到37.75%。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Boehm滴定等分析测试手段对LBR的结构和物性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BR是由随机样式极强的无定形高聚物组成,且负载有大量酸性基团(羧基、内酯基和酚羟基);在低于250℃时,LBR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LBR呈现球形颗粒状,具有发达的微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有效粒径范围在1~10μm之间。此外,室温条件下,LBR对Cr(VI)的饱和吸附量高达74.29mg/g。  相似文献   
399.
汽车差速器壳螺栓冷镦冲头使用寿命低 (仅生产 10 0 0~ 2 0 0 0只产品 ) ,且寿命长短不一 .通过改进冷镦冲头结构 ,选用W 6Mo5Cr4V2高速钢材料 ,并采用 115 0~ 1170℃淬油 ,2 2 0℃二次回火热处理工艺后 ,冷镦冲头的使用寿命显著提高 ,是原冲头的 10倍  相似文献   
400.
CODCr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及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CODCr分光光度法的准确性及方法精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分光光度法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CODCr测定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中发现测试结果存在对所选标准物的依赖性问题。根据实际废水复杂性特点,提出将高浓度废水作为综合标准母液,依次稀释并用传统标准法测定其质量浓度ρCODCr值,并测定其在61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绘制出特种废水专用的工作曲线的改进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分光光度法重现性好,与传统标准法有很好的一致性。比较了分光光度法与传统标准法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在单次测试中,分光光度法测试成本约为传统标准法的50%,其潜在的二次污染比传统标准法低得多。因此,经改进的CODCr分光光度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