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4篇 |
丛书文集 | 15篇 |
教育与普及 | 3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13篇 |
综合类 | 267篇 |
自然研究 | 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针对现有小样本学习中农作物病害识别参数量高、网络易出现梯度消失等问题,提出一种多分支分组卷积的特征级联农作物病害识别模型。首先,该模型将分组卷积应用于残差块,利用残差块缓解网络的梯度消失问题。其次,将网络的输入拆分成同构多分支的嵌入,通过不同分支间的特征补充,获取更加丰富的特征并降低网络参数量。最后,设计了一种多层特征级联的骨干网络,用于挖掘图像中不同层次的信息,将浅层特征中更多位置、细节信息和深层特征中更强的语义信息级联输出,提升网络的泛化能力。在PlantVillage数据集上,该模型在5-way 1-shot与5-way 5-shot任务上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79.68±0.35)%和(93.25±0.21)%,比原型网络分别提升了3.74%和4.32%。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较好地识别农作物病害,并且在加深网络深度的同时降低了网络参数量、缓解了梯度消失以及挖掘出了不同层次的语义信息,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病害小样本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122.
采用1981~2004年的和田统计年鉴,对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农民人均收入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相关系数的正负和大小来表达经济作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并通过多重回归分析以及对各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单位产值的比较,分析各种农作物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①策勒地区的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总体增加趋势.②策勒地区经济作物所占比例与农民收入正相关且相关显著.虽然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农民收入正相关且相关显著,但为保证粮食能够自给,粮食播种面积仍然占到策勒总播种面积的50%,种植粮食所得收入仍然是策勒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各种经济作物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123.
松嫩平原作物生产力地统计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分析方法研究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变异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对于玉米现实生产力而言,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38.9%,且主要体现在5km以内的小尺度上;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61.1%,主要体现在中尺度上。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块金值较大,占基台值的41.3%,表明对于大豆而言,人为控制因素的作用更显著;而且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主要表现在10km以内;在10km以外。结构性因素是引起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导因素。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分维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性因素对玉米现实生产力的影响大于大豆,人为影响在其现实生产力的区域分异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图5,表3。参6。 相似文献
124.
人工神经网络在作物产量与土壤空间分布信息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BP神经网络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空间分布信息之间关系.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引入回归分析过程,通过对给定样本的学习,不断调整网络权值,实现在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从而达到确定土壤特性与作物产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回归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125.
黑土长期施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24年8个轮作周期,在黑土上长期不施肥(CK)情况下,作物产量下降了8 2%,单施有机肥(D1)产量增加了9 6%,;单施化肥(N1P1K1)产量增加了31 6%;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D1N1P1K1)条件下,产量增加了43 0%。施肥对小麦的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对大豆产量的贡献率最低。氮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磷肥,钾肥对产量的贡献率最低。表2,参3。 相似文献
126.
以常州站点为例,收集了2000—2017年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和2011—2015年历史天气预报数据,以FAO56-PM公式的估算结果为对照,分别对Hargreaves-Samani模型、多元回归模型与傅立叶分析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以2016-04-21至2017-10-24逐日1~7 d天气预报数据为依据,分析评价3种率定模型的ET0预报精度。结果表明:率定后的MR模型在1 d、4 d、7 d预见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 751 mm/d,准确率为87. 2%,预报精度均优于HAR模型与FA模型;均方根误差除在3d预见期时略高于HAR模型外,其他预见期均最小。考虑到天气预报准确率随预见期增加而降低,建议预见期不宜大于3 d。进一步在季节尺度下的精度比较显示,MR模型在各季节1~3 d预见期的预报精度均高于HAR模型与FA模型,总体预报精度最高。因此,建议采用MR模型对常州站点进行ET_0预报。 相似文献
127.
基于RS与GIS的海湾土地利用/覆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湾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探析其变化影响驱动因子的作用,文章以海南八门湾为研究区域,以遥感(RS)与GIS为技术手段,提取了1988年、1998年和2009年3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信息,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并分析了自然驱动因素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八门湾地区养殖水面、水田和果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红树林、天然林和旱作耕地则呈现大面积的减少.自然因素是土地利用/覆盖基本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而社会经济和政策约束是土地利用/覆盖分布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文章的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28.
由于作物产量是由基因和环境众多因子相互作用、调节的最终结果.要希望任何单个因子与作物产量相关,建立一种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本文从生理、生化和遗传等方面概述了杂种机制的形成及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