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空山灵雨》的佛学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佛教“苦谛”观、“涅槃最乐”、“普渡众生”等思想在其中都有反映。当然作者结合人生的探索对这些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扬弃和转换。作品讲求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情浓于中而质朴于表,语言也有佛教化倾向,形成了清新明慧、奇异迷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2.
毛泽东亲自培育了井冈山精神,并倡导:“我劝大家,日子过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倡导: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江泽民倡导:“井冈山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党和全国上下始终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胡锦涛倡导:“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63.
以“实事求是、敢闻新路”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早期形成与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上,而且还体现在以“改革与创新”为核心价值的时代精神的形成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64.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人文社科文化知识贫乏,创新精神缺乏,理想追求迷茫,心理素质差,道德修养欠缺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力传承、弘扬八一精神,对于引领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八一精神丰富的内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执着追求的斗志,指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大学生永葆先进性。我们必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突出主流价值观;改进价值观教育载体,多管齐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完善人文公共课程体系;增强社会实践的认识,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5.
受系统思潮的影响,钱学森教授在总结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代科学中运用的还原论方法的反思,明确提出用系统方法研究精神。用系统方法解释精神,不仅可以回答还原论方法无法回答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而且由于思维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66.
大庆油田50年的开发及成就证明,正确继承、合理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正确处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能鼓舞士气,迎难而上,创造奇迹,又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佳绩,还能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宝库。油田开发早期阶段产生的精神遗产,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7.
从内乡县衙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及风格、匾额楹联文化等角度,解读了内乡县衙所蕴涵的丰富的建筑文化,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8.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升华,是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思想完美结合的典范。把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指导和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及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张文娟 《科技信息》2012,(7):492-492,501
人体艺术源于人类对自身美的理解和追求,印刻着不同时代与不同作者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及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正确看待人体艺术和色情影像之间的界限,以健康的心态、真诚的心灵来面对人体艺术,在美术课中引导学生如何欣赏人体艺术,用美去抢占学生的精神阵地,要使自己成为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的人。  相似文献   
70.
张翎的《雁过藻溪》有着丰富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作者有着一枝灵动的妙笔,善于以“远行”为背景,细腻地刻画人物微妙复杂的心理;其次,小说经常讲述时空交错的故事,体现出娴熟的叙事功夫;最后,小说在语言意象和审美趣味方面显示出对汉语文学写作传统的回归与认同,昭示出作者“精神还乡”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