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孔子的去逝,使其创立的早期儒学团体顿然失去了固有的"精神家园"。如何缅怀恩师、瞭望与守护"精神家园",是摆在此时孔门弟子面前最紧迫的课题。除在孔子庙堂"以时习礼"外,"无得而逾"、"万仞宫墙"等语,是孔门弟子对时人批评与误解的反驳,不仅维护着孔子在其心目中的圣人形象,而且扩大了孔子学说的影响,为儒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论语》所交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力量,特别是对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甘地虽然是印度的圣人,但电影中的甘地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原则塑造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甘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他在英国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受到基督教与托尔斯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电影中他所坚守的基本原则乃是按照西方圣人原则塑造出来的。电影中孔子的形象更多地是体现出今日对孔子的理解,同样也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不变的基因。分析二者的异同对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如怎样评价目前流行的红色经典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论语》对儒家典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来分析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通过考察孔子的言论进而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强调了审美与情感、道德的结合,是儒家“乐感文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陈献章、庄昶等人选择拒仕,目的是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引起士人对人生终极价值失落的关注。他们的这种人生态度与他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陈献章、庄昶提倡主静之学具有许多层面,本文主要分析了他们的思想与濂、洛之学的渊源关系。他们通过对宋儒的主静传统和“孔、颜之乐”的再发现,以重建儒学的真精神。但是,陈献章、庄昶的思想与现实存有许多矛盾,故他们不得不通过审美以安顿自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大一统观念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历来推重“大一统”,孔子关于“天下有道”的理论,孟子“定于一”的命题,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理想,都是“大一统”的表现。先秦儒家的大一统观念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文化价值的整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混沌理论在数模转换(A/D)领域的应用,在考虑工作环境等因素造成混沌系统参数发生漂移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单驱动式混沌编码A/D转换电路.该转换电路基于混沌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和符号动力学,利用镜像恒流源的工作原理,采用三个性能一致的晶体管和若干二极管组成RC充放电回路。实验结果证实:该混沌编码A/D转换电路的初值与轨道距离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且结构简单,在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转换分辨率能达到12位以上,并且易于集成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校训"厚德博学,知行合一"具有深厚的孔学渊源。"厚德"是孔学从《易传》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是孔学的教育目标;"博学"是孔学的教学原则;"知行合一"的最初理论来源是孔学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知行统一学说,是孔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老子的文化入手进行分析,阐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不同以及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从这里引申到当今的中国的一些基本的国策和他们内在的涵义,从中希望解读中国今后二三十年的国家的运程和走势.  相似文献   
20.
邹秋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43-44,65
《论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比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次数少得多,这与第二人称代词在使用对象上要求甚严有关。本文试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和称数等三个方面对《论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