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9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2篇 |
教育与普及 | 3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17篇 |
综合类 | 3561篇 |
自然研究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176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64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贵州早、中三叠世间绿豆岩粘土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立军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5)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热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贵州绿豆岩进行了系统的粘土矿物学研究。确定了贵州绿豆岩中粘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为贵州绿豆岩的成因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2.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及恢复重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类型,元谋干热河谷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该区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1992年以来,我们对该区的生态环境退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复合生态模式、岩土性质与土壤水分、植被恢复、农(林)业节水技术试验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3.
地下岩石工程中,构造裂隙分布状况与发育程度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结合潞安矿区3个矿井的构造理解隙实测结果,提出裂隙因素巷道稳定性的评价方法,为裂隙岩体巷道稳定性的定量化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软岩隧道建造过程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下隧道施工不同的开挖程序和锚固施工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模拟地下隧道施工建造过程,以期寻找有利于围岩稳定的开挖和支护方式。依据岩体破坏特性和弹塑性力学应变能原理,给出了隧道开挖的优化指标和方法,并以此得到较优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85.
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巷道的围岩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和双向差分建模方法,并用实例说明这两种方法在预测巷道的围岩变形方面都是简单易行的。 相似文献
86.
叙述电磁辐射产生机理及测试原理,并利用电磁辐射对煤(岩)破坏前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在我国的许多煤矿上的现场应用,检测了电磁辐射技术的可行性及可靠性,证实了该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承压区采场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压区采场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极为复杂和多变,其复杂性反映在变形机理的复合性和动态性。本研究将针对承压区软破岩采场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主次承载区协调作用支护理论与关键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88.
在配有软回收装置的平板碰撞实验台上进行两种典型岩石冲击损伤实验,并对回收样品进行超声波测试,得知岩石的动态损伤与冲击速度和超声波衰减系数有关,后者较好的反映了岩石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声波衰减系数可作为表征岩石损伤模型的主要参量。 相似文献
89.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47-48):2927-2936
The examination of 145 specimens of Pseudolynchia canariensis (74 males and 71 females) from 31 specimens of Columba livia captured between March and April of 2012 in the municipality of Pelotas, southern Brazil, revealed a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of hippoboscid flies. Prevalence and mean intensity of infestation were higher on younger hosts. Approximately 30% of hippoboscid flies exhibited phoretic associations with skin mites of the families Epidermoptidae and Cheyletidae as well as with chewing lice of the family Philopteridae. Myialges anchora and Ornithocheyletia hallae skin mites exhibite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s. On P. canariensis only female skin mites were observed, M. anchora being the most prevalent and abundant. The abdominal ventral surface, between the metathorax and the first abdominal tergite and the ventral surface of wings of hippoboscid flies were the preferred regions for attachment by skin mites, whereas Columbicola columbae was observed attached to the mesotibia of one hippoboscid fly. 相似文献
90.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19-20):1169-1179
The homing ability of the rock pool blenny Parablennius parvicornis was studied at a rocky shore on Gran Canaria (Canary Islands, Spain). A total of 140 fish was tagged in five different rock pools and 100 of these were displaced from their original site, during low tide. This blenny species shows great site fidelity and is able to return home from 400 m away. Results show that homing success mainly depends on the displacement distance and it increases when fish return against the current, whereas sex and fish size have no influe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