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9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2篇 |
教育与普及 | 3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17篇 |
综合类 | 3561篇 |
自然研究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176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64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浙江杭温水平岩层隧道内滞后型岩爆频发,但目前对于其孕育机理和时空倾向性研究不足。故采用有限差分软件,通过地应力测试和统计现场岩爆资料的方法,研究分析滞后型岩爆时空特征机制。结果表明:(1)滞后型岩爆具有明显的时空倾向性特征。近70%的滞后型岩爆时间上发生在该区开挖6~30 d,空间上滞后于掌子面30~100 m之间;且多发生中等岩爆,岩爆等级及可能性随时空变化呈现倒“V”形趋势。(2)硬岩在高地应力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延性与时效变形特征;在卸荷条件下,应力释放率的逐渐增加是诱发滞后型岩爆的最主要因素。(3)开挖一定距离后,隧道周边不同位置处都出现应变能突变,且保持较高的应变能密度,易发生等级较高的岩爆。上述结果为以后预测滞后型岩爆和施加相应支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软岩隧道围岩参数变异性大,支护体系与围岩相互作用不确定性强,易发生大变形等安全问题,为此国内外开展了隧道让压支护优化等工作以应对上述风险,但对其安全状态评价仍面临诸多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柔-刚型让压接头,并基于可靠度分析方法,从易损性出发,综合拱顶沉降及初衬强度破坏准则,提出了基于概率的隧道开挖安全状态易损性评价方法。其通过利用概率有限元分析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拟合形成极限状态功能函数响应面,经由随机抽样获得隧道开挖失效概率与可靠度指标;以此为基础,建立拱顶沉降与结构应力响应之间的拟合关系,提出了基于拱顶沉降的结构极限状态条件概率计算方法,并根据概率分布区间划定易损区进行支护安全性评价。基于上述理论方法,结合工程实际,开展了新型让压支护与传统刚性支护的易损性对比分析,验证了让压支护体系在大变形承载可靠性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节理岩体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以隧道压力拱理论为基础,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岩体的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对隧道压力拱的影响,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拟合了多因素围岩压力公式,并结合依托工程对拟合公式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节理岩体隧道压力拱范围为拱顶到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偏转点,隧道压力拱高度随着节理间距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岩体力学参数对压力拱高度的影响较小;与现场实测的围岩压力相比,计算误差在15%以内。所提围岩压力公式适用性良好,为节理岩体的围岩压力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运用元胞自动机的演化建模方法构建深部采矿岩体的动态稳定性演化模型.定义岩体的工作状态变化概率和岩体完整性影响系数,创建了一种实现采矿岩体的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数字模拟实验,分析了岩体中不同状态下的元胞相互作用的关系,得到了以离散度作为岩体动态稳定性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Andrés Taucare-Ríos Claudio Veloso Ramiro O. Bustamante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7,51(37-38):2199-2210
In spiders, temperature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 for microhabitat selection.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rock size on the presence of the sand recluse spider Sicarius thomisoides and the degree of selectivity in different locations. This species is a large spider that lives under rocks in desert and semi-desert climates and is particularly active during the summer. In Chile, these spiders can be found at both coastal and inland locations under different thermal conditions, where usually the temperatures are lower near the coast. If large-scale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or this species, they may be expected to select lower rock temperatures on the coast than at inland locations. In addition, we would expect that the spiders would choose larger rocks in inland compared to coast locations, which reduce 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s. We foun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finding individuals of this species increased according to rock temperature and rock size in the field.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 thomisoides prefers larger and warmer rocks to shelter under during the day, this selectivity being similar at both coastal and inland locations. Thus, this species tends to select rocks with the same thermal and structural condi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UDEC软件,依据钻孔柱状图和采掘应力影响范围建立了相应的几何模型,根据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建立相应的材料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应力数据,从而完成数值模型.通过模拟实际巷道开挖尺寸及方位,得出巷道前方的应力分布和巷道两帮位移分布,为巷道冲击地压显现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根据支特向量机优越的非线性拟合性能,建立变形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滚动预测围岩变形量,提高了预测模型的训练速度和预测推广能力。该方法用于西乡-固戍盾构段围岩变形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模型可预测区间较长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科学地指导现场施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内外深部工程普遍面临的高温状况,探讨了深部高温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围绕岩体导热性质研究、水热耦合迁移问题和工程环境对传热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深部岩体传热机理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建立了深部工程的热交换理论体系、矿山地热学的理论体系和地下工程制冷降温系统的热力学基础。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深部岩体流固耦合传热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深部工程区域的的渗流场监测和开展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实验和建立岩体在应力-渗流-温度耦合条件下的传热模型,揭示深部岩体的传热机理。 相似文献
19.
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引入到对煤矿顶板岩石裂纹图像的分析当中,这种通过图像研究裂纹的方法不依赖具体的岩石岩性及其力学特征。首先对裂纹图像进行多分辨率小波变换,分析图像的不同频带所包含的信息,接着对裂纹图像实现边缘提取,为图像的定量测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总结我国冲击地压矿井发生条件和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东滩煤矿的地质条件及其今后的开采规划,分析了该矿在今后30年内发生冲击对压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的区域进行了预计,并提出了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