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97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16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89篇 |
丛书文集 | 227篇 |
教育与普及 | 12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25篇 |
现状及发展 | 49篇 |
综合类 | 10736篇 |
自然研究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230篇 |
2014年 | 618篇 |
2013年 | 406篇 |
2012年 | 778篇 |
2011年 | 952篇 |
2010年 | 707篇 |
2009年 | 765篇 |
2008年 | 846篇 |
2007年 | 992篇 |
2006年 | 872篇 |
2005年 | 735篇 |
2004年 | 575篇 |
2003年 | 528篇 |
2002年 | 464篇 |
2001年 | 355篇 |
2000年 | 279篇 |
1999年 | 174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文惠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声调的相互感染致使我、你、他等同调,这是河南、关中以至于许多南方方言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河南等地第三人称单数他字,受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作用也读作上声。汉语方言的指示代词应当是近指和远指二分,而不应当有所谓近指、中指、远指的三分或其他多分。学术界应当加强对疑问代词等的研究。客家话等南方方言的本字应当是我。 相似文献
52.
黄祖祥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
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导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衢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导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地方文献导读服务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3.
触觉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感知和理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在构建我们的抽象概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尖"的概念不仅能投射到"智能、情感、态度"方面,还能投射到视觉、听觉、嗅觉及味觉域;这一发现从一个方面说明了Sweetser对触觉隐喻投射的归纳不够准确、全面;与英语民族相比,汉民族更充分地利用"尖"这一具体概念来理解并扩展出更多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54.
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导读服务的内容以及高校图书馆开展导读服务的形式,探讨了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5.
书库藏书迁移的运作主要在于精心准备和周密筹划。详细介绍了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利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强大分析功能并结合Excel软件的使用技巧,实现大规模馆藏迁移精准排架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56.
科学家研究是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的进路和重要内容。本文以近五年来六种期刊发表的科学家研究论文为例,对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做简单述评,并认为应该加强科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7.
由建构与算理看戴震的《勾股割圜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对中算的贡献,一向被认为只局限于算书的整理上,如校《九章算术》、恢复《算经十书》,等等。他的数学成就,常被批评为无足轻重。文章从学术建构的角度,来分析戴震的《勾股割圜记》,认为戴震著书的目的是希望由中算固有的性质中,创造出一个具文化传承且能与西方三角学匹敌的勾股割圆术。由此观点,戴书中许多被诟病之处,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在研究戴震算学的文献中,很少谈到戴震对算理的强调。文章的另一目的是讨论算理在《勾股割圜记》中的重要性。戴震宣称割圜之法尽于勾股互权(相似直角三角形三边互求)。而在其书中勾股术的推导过程,除了图式,戴更明确地列出相似勾股形的对应边。无论是平面或是球面,戴的确是用该性质推导出所有的勾股术。 相似文献
58.
张妍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72-73,92
在英汉语言文化交流中,现代汉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词,表现出愈来愈多的词缀化倾向和多音化趋势。英汉双语词典作为特殊的翻译文本,直接参与了英语语言成分的引进。英汉双语词典文本译名的词缀化和多音节化趋势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对翻译文本的具体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59.
Marek Cuhra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9,53(5-6):315-334
Unexpected observation of freshwater invertebrate Daphnia magna in temporary rock pools on a small island off the Norwegian Atlantic coast confirms colonising ability, mediated through avian dispersal. Robust diapausal eggs of D. magna pass the gut of migrating geese and subsequently hatch in environments where such waterfowl forage and rest along migrating routes. The incubation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at decomposing fecalia of geese constitute sufficient feed to support developing populations of D. magna in experimental oligotrophic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D. magna is highly adapted for colonisation of temporary pools north of the Arctic Polar Circle, with excellent tolerance to low temperatures. Discussion part I relates the findings to published evidence on avian transport of invertebrate propagules, such as correlations between migration patterns of waterfowl and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aquatic invertebrate diversity. Discussion part II reflects on academic cultures, epistemological aspects of natural history reporting, the presence of a whale cadaver as an ecological indicator and the relevance of simple obser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discourse.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recent interest in Kant's engagement with the life sciences by focusing on one corner of those sciences that has received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physical and comparative anatomy. By attending to remarks spread across Kant's writings, we gain some insight into Ka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iplinary limitations but also the methodological sophistication of the study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Insofar as Kant highlights anatomy as a paradigmatic scienc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teleology in the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a more careful study of Kant's discussions of anatomy promises to illuminate some of the obscurities of that text and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sciences more generally. In the end, it is argued, Kant's ambivalence with regard to anatomy gives way to a pessimistic conclusion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anatomy, natural history, and, by extension, the life sciences more generally might one day become true natural scien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