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99篇
系统科学   83篇
丛书文集   89篇
教育与普及   9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6篇
现状及发展   23篇
综合类   5367篇
自然研究   10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431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通过岩石铸体薄片、粒度分析和压汞分析等手段,分析白云凹陷珠海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物性演化特征,研究沉积环境和成岩演化过程对储层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要以长石质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颗粒支撑并以碳酸盐、自生石英和黏土矿物接触式胶结。储层物性总体具有中低孔中低渗特征,以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其次为珠海组底部黏土膜保护的原生孔隙,分选好的中-粗喉型喉道使孔隙连通性良好;在凹陷西斜坡,珠海组上部和底部分别发育钙质砂岩夹层和铁泥质砂岩夹层。三角洲前缘环境是珠海组储层物性良好的先决条件;酸性流体的溶蚀溶解作用和绿泥石黏土膜保护是储层物性较好的根本原因,压实作用是粒间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而部分储层渗透率较低是因为自生石英和黏土矿物充填喉道;钙质砂岩夹层物性差是胶结作用所致,而铁泥质砂岩夹层物性差是压实和胶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2.
依据中国和印度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专利及其专利引文数据,采用相关引文分析指标,该文对比研究两国的国际知识流动状况研究发现,中国、印度通过专利引用发生国际知识流动的主要来源是美国和日本;其中,中国与印度对美国专利的引用大体相当;中国对日本专利的引用高于印度,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和日本之间有较高的技术相似度。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23.
【目的】探明海洋工程材料在热带海洋环境试验站硅藻污损群落的组成变化,为研究该海域材料腐蚀、生物污损以及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方法】取4种材料进行全浸腐蚀试验,定期取出试片冷藏客运到青岛,用次氯酸钠法制成永久封片,在带有微分干涉显微镜下记数,并使用PRIMER 6对硅藻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进行计算。【结果】检出污损硅藻16目24科30属61种,其中双眉藻属、菱形藻属和舟形藻属为优势类群;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时间而增加;热浸锌表面硅藻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3种材料有所不同。【结论】在南海热带近岸,材料表面性质对其表面附着的污损硅藻群落有一定影响,其中锌离子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24.
利用英国地质调查局、欧洲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系统、《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数据,对比分析中国与欧盟金属产量、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排放的区域和行业分布、演变规律及原因。结果显示,1993—2014年中国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产量快速增加,但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减排却非常明显;生产方式的转变(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生产技术的革新以及行业标准的变化促进了中国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减排;中国工业废水中不同重金属排放的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同,相比之下,欧盟的排放区域和行业分布变化不大,且排放较为集中。欧盟在政策制定、监管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25.
中国含硫化铜镍矿床的超基性岩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含镍超基性岩矿物学、岩石学、常量元素、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硫同位素等几方面成因证据的初步讨论,发现其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含矿岩浆是上地幔局部熔融直接产生的,并且是地幔熔融程度较低的结果,其相对富集了钛、铝、钙、钠、钾、稀土、锶及成矿元素等元素。这种含矿岩浆或含镍建造与底辟过程及洋壳无关,而主要分布在稳定大陆地块活动边缘,极少数情况下沿深大断裂侵入到地块内部。硫化铜镍工业富集需要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构造长期活动,使得含矿岩浆能够上侵到地壳浅部并发生良好的结晶——重力分异作用和硫化物——硅酸盐熔离作用,并进而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26.
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者的需求方式发生的重大改变 ,西部旅游业应从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出发 ,采取与东部不同的发展战略 ,即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品质 ,将文化内涵渗入到旅游产品之中 ,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定位 ,培育文化品牌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27.
信用风险结构模型是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最主要工具之一。本文采用信用风险结构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了估计,并将估计结果与机构评级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信用结构模型能对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等级分类,但其预测的违约概率与机构评级揭示的违约率有显著差异。本文从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几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28.
圆盘青钱柳Cyclocarya scutellata Guo为郭双兴(1979)建立于海南岛长昌盆地长昌组的新种,但根据果柄、果的大小以及所谓的"翅脉"等特征,作者认为郭双兴(1979)建立的"圆盘青钱柳Cyclocarya scutellata Guo"并不成立,这类标本应是莲的果实的不同保存状态,不能归入Cyclocarya.因此,郭双兴(1979)提出的关于青钱柳属可能起源于海南岛始新世的推论也就缺乏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929.
Wen  HanJie  Zhang  YuXu  Fan  HaiFeng  Hu  RuiZho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9,54(24):4756-4762
Over the past decade, as one of non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s, Mo isotop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geochemical proxy to trace paleo-oceanic and atmospheric evolution through geological history. In this paper, Early Cambrian form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δ 97/95Mo values of Early Cambrian seawater may have been larger than 1.4‰, values that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 modern ocea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s in Mo isotope composition in samples from two sections (Huangjiawan and Gezhongwu in Guizhou)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redox conditions during sedimentary processes. Combining our results with existing data, a preliminary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seawater Mo isotope composition through geological history was provided. It indicated that Mo isotopic variations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oxygen.  相似文献   
930.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he past 450 ka was obtained by the unsaturation of molecular fossil-long chain alkenone with a resolution of about 1 ka from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This is the longest temperature profi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t such high resolution. The U37^κ-SST results revealed similar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as the δ^18O profil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with SST variability of 23-25.5℃ for glacial and 25-28℃ for interglacial periods. The highest SST (28.4℃) was recorded at MIS5.5 and lowest SST (22.6℃) during MIS2. The SST record preceded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on five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s.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records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es indicated a more Southern Hemisphere-like pattern for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SCS. Strong precession and semiprecession signals in the spectra of our SST record manifest the tropical phenome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