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陈天尺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剧作有着很强的舞台性。从他的剧作中,可知作者非常注意人物活动空间的安排,场景设计严谨,通过"幕"、"舞台旋转"等形式来灵活处理。陈天尺剧作中精致的舞台设计提示为实际舞台演出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得其戏剧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72.
关于中共一大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及“包惠僧是不是中共一大代表”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因为对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李大钊没有出席,是因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考虑到他太忙,再加上也对一大的意义重视不够,因而没有推选他作代表;有充足的理由说明包惠僧是中共一大代表,过去认为他不是代表的说法并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3.
一代经学大儒陈汉章成就斐然,其家族世代读书并有科名,诗书继世。文章概括了陈氏家族勤勉、笃学、重教育的学风,俭朴、乐善好施的家风,睦族、睦邻的族风,以弘扬地方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4.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5.
陈继儒一生游历之处较多,其文学创作也颇得江山之助。陈继儒的游记散文具有趣味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自由随性的轻狂之趣、颇具思辨的机理之趣以及闲适雅化的隐逸之趣。  相似文献   
76.
诗人陈恭尹对“雨”意象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刻意营构多姿多彩的“雨”意象,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陈恭尹笔下的“雨”,既有冷暖之分,又有粗细疏密、新旧、动静之别。诗人赋予“雨”以人格化,在情景的交融中使读者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77.
民国时期,一些学人以不同方式来关心广西图书馆事业.其中,陈柱在梧州倡设西江图书馆,促成广西大学图书馆购得康有为遗藏,其毕生珍藏也为广西图书馆所存;龙兆佛乘桂林文化抗战之机,促使广西省政府图书馆和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兴旺一时,并运用图书馆学原理和方法从事文书档案管理,有所创获;唐现之克服经费困难,对抗战结束后的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的恢复和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8.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民歌大王”著称的诗人陈有才近年来仍笔耕不辍。解读陈有才的诗歌,我们会发现豫南的地域特征对其诗歌意蕴美的形成构成重大影响。以此为基点,从他的部分诗歌中寻找视角,在归纳其诗歌意蕴美的同时也从生活积淀、思想认识、作品构思及细节表现等方面具体探讨其诗歌的意蕴美与地域特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9.
在历史发展模式方面,陈黻宸主张人类社会是进化的,进化的动力是“伦”与“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因果律,分为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和大因大果;在探讨文明与历史关系时,认为自然地理逐步变为人文地理,主张地理“因时而变”;坚持唯物史观,反对“五德终始”与“祥瑞”说。  相似文献   
8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被视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在90年代以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性著作”,毋庸讳言,该书在解读、评价《百合花》、《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双双小传》等作品时,多处出现脱离文本的过度阐释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