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7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60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01.
征收碳税激励高碳企业低碳转型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政府与高碳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政府征收碳税激励高碳企业实施CO2减排的激励契约,结果表明,政府设计科学合理的碳税税率可实现高碳行业CO2排放总量控制,增强高碳企业实施CO2减排的内在动力,激发其积极主动向低碳转型。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对模型进行实证,测算出激励我国钢铁行业有效减少CO2排放的最优碳税税率。  相似文献   
602.
能源效率与排放总量之间存在"杰文斯悖论",鉴于此,需要从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研究视角(Thelifestyle and social-behavioral,LSB)研究排放问题。构建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以2001~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数据为样本,核算个人嵌入式碳足迹(Embedded Carbon Footprints,ECF),并分析其结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当个人消费支出高于10000元拐点时,总的ECF排放强度将会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享受型排放强度的上升,但与此同时,生存型和发展型排放强度会下降;中国正走向一条高碳消费的道路,结构性排放强度仍有上升的空间。基于以上分析,在扩大消费的背景下,为减缓碳排放,应加大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603.
在对淮北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矿床区域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测试了矿区不同矿层的主要化学成分,对比了不同矿点各矿层的厚度变化和矿床的岩石化学组成,指出了3个矿层的厚度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薄的基本特征,以及3个矿层的主要化学成分CaO含量在剖面上,自下而上由高变低和MgO、SiO2含量由低变高的互为消长的规律。研究探讨了淮北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矿床的成矿背景。  相似文献   
604.
利用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并对其进行H2SO4/H2O2改性;再运用BET模型和Boehm滴定法测定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研究其改性前后对甲苯的吸附性能、脱附性能、表面性质和孔隙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H2SO4/H2O2改性后,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提高150.4%,碱性官能团含量基本不变,比表面积与孔容降低,对甲苯的吸附量降低。  相似文献   
605.
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上对不同工艺制备的系列镍基催化剂从活性、稳定性、抗积炭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活性评价。通过实验可知适合于该转化反应的催化剂各组分的最佳含量范围为:Ni3.5wt~6wt%,CeO25%~6%,MgO6.2%~7.1%。添加适量的MgO可以提高活性组分Ni的分散度,从而提高其活性和抗积炭性。  相似文献   
606.
针对CO2驱油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它在国内尤其在国外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驱油效果的实际,研究了注CO2采油过程中,当CO2到达储层后,与地层原油、地层水以及储层岩石相互接触,发生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得储层的渗透能力也发生变化的问题。利用中原油田提供的地层水及储层岩石样品进行了CO2和地层水、储层配伍性的实验研究。测试了注CO2前后岩芯水测渗透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注CO2过程中不会产生碳酸钙沉淀堵塞孔道降低储层渗透率;相反由于CO2溶解于水中生成碳酸溶蚀了岩石的某些胶结物,使岩石渗透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07.
 西天山成矿带位于伊犁地块东缘,该成矿带发育大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近年来,随着新疆新一轮铁矿找矿勘查与评价的开展,西天山成矿带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查岗诺尔、智博、备战、敦德、松湖等大型富铁矿床,该成矿带已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大型富铁矿成矿带之一。但该成矿带铁矿床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铁矿床成因机制的研究程度较低,成矿动力学背景的讨论仍存争议,大规模铁矿床富集机制亟待解决,该类型铁矿床的勘查找矿标志急需总结。在综述国内外铁矿床分类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天山成矿带重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研究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展望,旨在推动西天山铁矿床的成因研究和找矿勘查。  相似文献   
608.
基性岩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而针对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年龄一直缺乏年代学证据。测得黔西南贞丰水银洞基性岩锆石U-Pb年龄为218±3.2 Ma,与前人对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年龄的测定一致,说明该区金矿化与基性岩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该年龄对应印支晚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印支期成矿的动力学模型:古特提斯洋封闭导致印支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强大的区域构造事件为矿化提供了动力,形成了贞丰地区218±3.2 Ma的基性岩。另外该地区可能存在一些埋藏的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这些入侵的岩体可作为热源,驱动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的流体浸出成矿元素,形成了贞丰水银洞地区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09.
综述与碳酸岩?碱性杂岩体相关的内生稀土矿床的基本特征和成矿作用研究进展。根据矿化特征, 该类矿床大体可以分为原生岩浆型和热液型, 前者稀土矿物是从碳酸岩岩浆中直接结晶出来, 矿化主要产于碳酸岩岩体中; 后者稀土矿物通常与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等矿物共生形成脉体, 穿插于碳酸岩杂岩体及围岩中, 或作为裂隙或空洞充填物, 或呈细粒多晶集合体叠加在碳酸岩中早期形成的矿物之上。以往的研究对于稀土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是碳酸岩和硅酸岩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作用或碳酸岩岩浆中碳酸盐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 还是岩浆期后热液蚀变或不混溶的碳酸岩质流体的萃取作用, 存在很大的争议; 同时,与稀土成矿相关的碳酸盐体系选择性地富集轻稀土, 该类矿床中很少见到重稀土矿物, 亦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加强稀土元素在富挥发份的碳酸岩熔体和碱性硅酸岩熔体或流体之间, 以及碳酸盐矿物及共沉淀相与碳酸岩熔体之间分配行为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将是揭示该类稀土矿床成因的关键。  相似文献   
610.
为寻找一种经济又有效的裂缝期次定量划分方法,本文以重庆天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层为例,对构造裂缝形成期次的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大量野外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以基于概率统计学的马尔科夫链为方法,进行了转移频数统计、马尔科夫性质检验、随机值计算、残差矩阵分析,得出研究区的裂缝发育期次主要为三期:第一期裂缝为近东西向,第二期裂缝为北西西-南东东向,第三期裂缝为北北东向-南南东向;结合基于地球化学的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取对应期次的裂缝充填物进行实验,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佐证,结果发现其同位素值主要散落在三个区域:第一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8.58‰,δ13C平均值为3.32‰,形成时平均埋深为3864m,形成温度为130℃;第二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7.16‰,δ13C平均值为3.79‰,形成时平均埋深为3084m,形成温度为107℃;第三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5.18‰,δ13C平均值为3.70‰,形成时平均埋深为2147m,形成温度为79℃。综合研究区构造演化史以及埋藏史分析认为:第一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早期,第二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晚期,第三期裂缝形成于喜山早期。实验结果成功验证了马尔科夫链的分析,因此马尔科夫链为一种可行的裂缝期次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