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陈代慧  刘宇新  王艳梅  刘震 《河南科学》2013,(12):2154-2159
为了探索不同品种山茶花茶梅(Camelliasasanqua)、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七星球(Camelliaiaponica‘Sevenstar’)的抗寒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对3年生的3个山茶花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系统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变化,分析各指标与抗寒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SOD活性在其低温耐受范围内,SOD活性升高的越快,抗寒性越强;抗寒性强的茶梅、七星球的MDA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抗性弱的金花茶MDA含量变化幅度大;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升高,升高越剧烈抗寒性越弱;根据-5℃和-10oC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可判断抗寒性强弱,正值较强负值较弱;叶绿素含量在0cc低温胁迫下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抗寒性强的在-5℃、-10℃低温胁迫下呈上升一下降趋势,而抗性弱的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含量下降.各指标在低温逆境胁迫下相互协调,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2.
金花茶组植物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宗明 《广西科学》1994,1(1):31-36
金花茶组23种属常绿阔叶小高位芽植物,为广西季雨林、沟谷雨林的种群。分布于沟谷、溪边、圆洼地底部和湿度及荫蔽度较大的坡面.林内光照度一般在320~600勒克司,湿度77%~94%。岩溶地貌上13个种的种群叶片灰分和钙元素含量分别比常态侵蚀地貌上7个种的种群高0.8~1倍和3~5倍。凹脉金花茶、金花茶、东兴金花茶、显脉金花茶种群对湿度条件要求最高,小瓣金花茶种群较耐旱。成熟的群落,其种群能达到第三层林木的空间,是一种稳定型的连续型构造种群;在单层林内,一般退居到灌木层,是一种增长型的连续型构造种群,但上层消失,其种群也消失。一般100m2有7m以下各级个体25~30株,成团分布.从幼苗到小树存活率6.67%~9.09%。其种群表现出生态型和生态体型的变异。  相似文献   
53.
杜鹃红山茶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5~15 d后,用不同消毒剂进行表面消毒.以花药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低温预处理下,花蕾表面消毒方法以及2,4-D与KT、NAA浓度组合对杜鹃红山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4℃低温预处理花蕾的最佳时间为5 d,花蕾的最佳消毒方法为75%乙醇浸洗30 s后,用0.1%升汞消毒10 min;诱导花药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 2,4-D+0.5 mg/L KT和MS+0.5 mg/L2,4-D+0.4 mg/L NAA,于23~25℃暗培养30 d,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达34.44%和35.33%.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湖南省6种有代表性的油茶林分联合固氮菌的调查,研究了不同林地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布规律,筛选出了优良的固氮菌株并对其固氮效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油茶林分根际联合固氮菌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野生林较人工林高,山地较圃地高,青壮林较幼龄林高;根据固氮效能分析可知,从油茶林分中可分离到高效固氮菌株,高效固氮菌株在野生青壮林根内部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55.
基于S盒构造准则,给出了构造较高非线性度,并具备良好密码学性质的布尔函数的理论依据;针对多输出布尔函数的非线性度和第二类非线性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有效抗击最佳多输出仿射逼近攻击的一个判断依据;最后利用walsh谱理论得出walsh循环谱与非线性度的关系,并对Camellia算法S盒中的布尔函数非线性度进行...  相似文献   
56.
【目的】WOX基因家族在模式植物组织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分子调控角色。非模式植物WOX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和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研究有助于探索遗传进化规律和基因表达特征,进而为其转基因体系构建提供指导。【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3个茶树品种全基因组数据中鉴定WOX基因;通过ClustalX 2.1和MEGA X软件探索它们的进化规律。运用Perl语言、Codon W 1.4.2程序和SPSS 23.0等软件分析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编码序列,探究它们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模式;基于ENc-GC3s、PR2分析和中性分析结果解析影响密码子偏好的主要因素。【结果】共鉴定出42个WOX成员,其中‘云抗10号’(CSA)11个,‘舒茶早’(CSS)18个,‘云南野生古茶DASZ’(DASZ)13个,系统发育揭示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在进化上存在较强的保守性。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揭示,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密码子都偏好使用A/T和以A/T结尾;CSA和DASZ的WOX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近;以CSA和CSS作为转基因受体时,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中个别密码子需优化;烟草是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的最佳异源表达受体;ENc-GC3s绘图、PR2分析和中性分析表明自然选择是影响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倚的主要因素。【结论】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进化上较保守,密码子偏好使用A/T和以A/T结尾,且密码子偏好原因主要是自然选择;揭示出转茶树时密码子的优化信息和烟草为最佳异源表达受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基于MaxEnt模型的小黄花茶在中国的适生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稀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Y.K.Li)在自然分布区内数量缩减,存在濒临灭绝的风险.为分析当前气候环境条件下小黄花茶的潜在适宜分布区,本研究运用最大熵(MaxEnt)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对小黄花茶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探讨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四川泸州、宜宾,贵州遵义,云南昭通、昆明以及重庆江津、綦江是小黄花茶的高度适生区(适生指数0.54),黔、川、渝交界处是其核心分布地.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结果表明,影响小黄花茶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热季平均气温(Bio10)、最热季降水量(Bio18)以及最冷季降水量(Bio19),累计贡献率高达90.8%.适生区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最热月最高气温为22.5~27.5℃,最热季平均气温为11.1~18.0℃,最湿月降水量为290~500mm,最热季降水量为4.4~6.6mm,最冷季降水量为16.7~24.8mm,海拔为450~1 000m,坡向在-40°~190°范围内,而坡度在20°~64°之间是小黄花茶最适宜生长的生态位参数.本次研究预测了小黄花茶适生区,除已知报道的三处自然分布区外,预测结果显示可能还存在尚未发现的小黄花茶生长地,有待进行实地勘测.  相似文献   
58.
【目的】优化组培苗生根和移栽技术,提高‘黄樽’薄叶金花茶组培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方法】以苗龄60 d的继代芽苗为材料,在优选基本培养基(1/2 B5、3/4 B5、B5)与植物生长调节剂(ABT、IBA)组合的基础上,研究2种培养基质[(V细河沙:V蛭石=1∶1)(河沙蛭石基质)、琼脂]与2种附加物(白糖、活性炭)形成的5种组合对生根率的影响;以河沙蛭石基质+1/2 B5+ABT 0.5 mg/L+IBA 0.5 mg/L为生根培养基,培养35 d,分别补充白糖15.0 g/L、K2HPO415.0 mg/L、白糖15.0 g/L+K2HPO415.0 mg/L及对照组(CK)等4种处理,培养65 d后,将生根苗移栽到V细河沙V蛭石=3∶1的基质上,研究4种处理对芽苗生根率、移栽成活率、芽苗茎粗和黄化率的影响。【结果】在优选的培养基1/2 B5+ABT 0.5~1.0 mg/L+IBA 0.5~1.0 mg/L+白糖15 g/L+琼脂6.0 g/L,芽苗生根率仅41.1%~42.2%;培养基质与附加物的5种组合对生根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河沙蛭石基质+白糖0 g/L和河沙蛭石基质+白糖15 g/L的生根率分别为84.4%和68.9%,高于传统的琼脂白糖组合;生根培养后期,4种处理对生根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移栽成活率影响极显著,补充白糖15 g/L+K2HPO4 15.0 mg/L,克服了芽苗黄化,提高芽苗质量,进一步提高了芽苗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别为91.1%和93.3%。【结论】 ‘黄樽’薄叶金花茶采用传统的白糖琼脂培养方式,其组培生根及组培苗移栽效果不理想。生根培养前期用河沙蛭石基质+1/2 B5+ABT 0.5~1.0 mg/L+IBA 0.5~1.0 mg/L的无糖培养,培养后期补充白糖15 g/L+K2HPO4 15.0 mg/L,是提高‘黄樽’薄叶金花茶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的有效方法,也为其他组培生根困难的植物,尤其是金花茶组植物离体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59.
为进一步探讨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进化关系,对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形态及其与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与其近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形态、极面观、赤道面观相似,均具有山茶属花粉的种属特征,但花粉粒表面纹饰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品种间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花粉粒极轴长(P)和P/E值(E赤道轴长)分别与果横径、果纵径、单果质量、果皮厚度、鲜果含油率、出仁率等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与36个山茶属物种花粉相比较,发现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粒大小与连蕊茶组、短柱茶组、糙果茶组、瘤果茶组、毛蕊茶组、原始山茶组、古茶组、金花茶组及茶组的大部分种相差甚远,但与油茶组和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相似,表明小果油茶与油茶组和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0.
为了获得农林废弃物油茶果壳制备活性炭的新方法,以磷酸为活化剂,微波内热方式进行炭化-活化一步法制备油茶果壳基活性炭的研究,考察了原料粒度、浸渍比、磷酸浓度、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和浸渍时间对活性炭碘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以自制油茶果壳基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茶油毛油脱色。结果表明,油茶果壳基活性炭制备的适宜条件为:原料粒度0.25~0.38 mm,浸渍比1∶2,磷酸浓度60 wt%,微波时间18 min,微波功率700 W,浸渍时间20 h,在最适宜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 169.69 m2/g,脱色茶油的色泽为罗维朋色号黄(Y)11和红(R)1.0,符合国标油茶籽油GB/T 11765-2003对一级油品的色泽技术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油茶主副产业链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