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1.
长柱金花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柱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var.longistyl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吸附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制备色谱法、重结晶法等技术对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鉴定出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豆甾醇(stigmasterol)(1)、stigmast-7-en-3-ol(2)、落新妇苷(3)、5,7-二羟基色原酮-3-O-α-L-吡喃鼠李糖苷(eucryphin)(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D-吡喃葡萄糖苷(6)、棕榈酸(7)、3β-acetoxy-6a,13β-dihydroxyolean-7-one(8)。【结论】除豆甾醇(stigmasterol)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品种植物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胶柱层析提取分离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 Merr. ex Sealy)石油醚部位脂溶性成分,用甲酯化方法对提取物质预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显脉金花茶石油醚部位成分中的20种脂溶性化合物,占总量的81%,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机酸类,占35.99%,其中β-香树素(17.24%)、棕榈酸(14.57%)、α-香树精(13.6%)含量最高。所得到的20种成分均为首次从显脉金花茶叶中鉴定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云南省文山州自然基本情况,可利用种植油茶的土地资源,以及油茶种植历史上经历的三个阶段,分析目前文山州油茶种植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经济投入不够及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促进种植发展油茶的相应对策,主要包括增加经济投入,促进良种产业化及科学种植。  相似文献   
14.
15.
为选育玉屏当地油茶优良无性系,对玉屏自然生长群体的油茶果实性状进行了通径和聚类分析。主要果实性状因子对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油量的通径系数为0.867,单株干籽重的通径系数为0.413,鲜果含油率的通径系数为-0.121,单株总果数的通径系数为-0.260。四者对单株鲜果产量的直接影响力为:单株产油量 > 单株干籽重 > 鲜果含油率 > 单株总果数。聚类分析表明,自然群体52个个体可划分为两个类群,I类具有高产高含油量特性,II类具有低产低含油量特性。II类可分为IIa和IIb两个亚类群,各亚类群中干籽含油率相近的无性系多归在同一亚亚类群中,说明干籽含油率是油茶果实表型性状中最重要的分类性状。研究结果可为玉屏油茶自然群体种质资源分类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布于青岛沿海岛屿的山茶(Cameliajaponica),又名耐冬,由于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制约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亚热带分布的类群.它具有耐适度低温和适度耐荫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对分布于长门岩岛的山茶种群统计表明,该种群是一具倒金字塔年龄结构的衰退种群;以山茶为建群种的群落具有较丰富的区系组成和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根据山茶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种群遗传学特征分析,保护山茶的生境并对山茶种群进行人工抚育和群落结构改造,是挽救和保护青岛近海岛屿山茶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探索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和金花茶(C.nitidissima)叶片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为两种金花茶的合理采摘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的金花茶和显脉金花茶为试材,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从抽梢至成熟过程中(11月—翌年10月)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显脉金花茶4种活性成分综合评价得分在1—2月较高,其中2月最高,茶多酚、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分别为3.387%、8.382%、3.779%和2.786%;而金花茶的综合得分在8—10月较高,其中9月最高,4种活性成分含量分别为1.578%、3.955%、1.875%和2.389%。显脉金花茶的适宜采收期在1—2月,2月最佳;金花茶的适宜采收期在8—10月,9月最佳。  相似文献   
18.
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种实特征的影响,以油茶主栽品种‘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为母本,‘长林166号'、‘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对不同授粉处理的当代杂交种实特征以及油脂脂肪酸组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林3号'和‘长林4号'两个母本品种在果实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特征方面差异显著; 花粉直感效应对座果率、果质量、鲜出籽率、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影响显著,而果形指数和种子油脂主要脂肪酸组分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 果实性状座果率、果质量和鲜出籽率的相对花粉直感效应值(RX值)分别在-10.00%~81.14%、-46.15%~38.60%和-8.31%~19.29%之间变化,种子性状单籽粒质量和含油率的RX值分别在-24.63%~22.69%和0.30%~11.17%间变化,说明通过杂交授粉能提高种子含油率。可见,花粉直感效应对油茶果质量、单籽粒质量、鲜出籽率的影响并不都是向着优于亲本的方向转化,其效果受亲本因素的影响较大; 杂交座果率是油茶品种配置栽培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该研究中‘长林3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8号',‘长林4号'的适宜配置授粉品种为‘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农杆菌介导的油茶遗传转化受体系统,选择普通油茶‘长林'4号、53号和166号的幼胚为外植体材料,进行多因素多水平的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的pH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不显著,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受油茶品种影响极显著; ‘长林'53号的幼胚极易实现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完整植株再生,MS培养基是最佳培养基,2,4-D和TDZ为幼胚较敏感的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最大; 当MS+2 mg/L 2,4-D+0.5 mg/L TDZ处理时,‘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为98%; MS+1 mg/L 2,4-D+2 mg/L KT+500 mg/L CH处理时,‘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为89.6%。在不同2,4-D、KT、TDZ和添加物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中,除3个处理外,其他处理组合的‘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都达到100%。已分化的胚性愈伤组织在不含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可以实现胚状体的萌发、生长及完整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枝格局的油茶植物构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件和植物发育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油茶分枝格局与产量、各构件特征之间、各构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在利用光热资源时,其生长形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2.所调查枝级的挂果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一级枝无挂果,二级枝为主要产果枝,三级枝挂果较少见;3.二级枝挂果只与同级上芽总数有较弱的相关性,而与其它构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