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篇
现状及发展   46篇
综合类   362篇
自然研究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31.
南宋末年,在文天祥以身殉国、忠义存诗存史的影响下,一大批南宋遗民、诗人奋起直笔,模仿杜诗,以诗存史,而且往往在诗前另以序言辅以记史.  相似文献   
132.
20世纪的彝族史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20世纪前半期为开创阶段,彝族史研究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时代的局限性;50年代至70年代为发展阶段,彝族史研究发展迅速,但由于“文革”十年动乱的干扰,彝族史研究一度中断;80年代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彝族史研究的繁荣阶段,该领域硕果累累,成绩空前,获得突破性进展。为了使彝族史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今后还要进行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3.
在中国近代极其恶劣的企业发展环境中,众多近代企业在管理上深受传统势力影响,衙门风气、官僚作风盛行,效率低下。而民生公司在组织、人事、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管理却颇具西式科学管理的风范。令人耳目一新。民生公司也由此走上了高效发展之路。但是,民生公司的创新管理的产生、持续需要一定的条件,当政治动荡、经济崩溃、社会堕落等多种因素纷至沓来时,民生公司的创新管理犹如昙花一现,最终凋谢。  相似文献   
134.
《项羽本纪》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最上乘之作,它代表了《史记》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从《项羽本纪》塑造项羽英雄形象的层面展开,分析、概括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叙述的三方面特色:据实而叙;详略有致;方法多变。  相似文献   
135.
20世纪初骤起的西化大潮,在1928年全国统一之际,渐趋沉稳。后至1938年,以抗战为界,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主观立场都有明显的转变。古史辨派主要成员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及其师友傅斯年、冯友兰、钱穆等,亦莫不因时局的巨变而有所折中。1929年顾颉刚所遭受的“‘中华民国’的一件文字狱”,其前因后果及其前后解释中的变化,虽然只是时势变迁中的插曲,仍不失为学术方向抉择与学者自身进退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36.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谭家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版)一书,个别地方引用有误,有的见解尚可商榷,审校方面亦有疏漏。本文就此提出意见,意在为高校师生使用这部教材提供帮助,同时建议该出版社积极采取措施,尽快纠正这些一直延续了十几年的差错。  相似文献   
137.
汉字形体包蕴着古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从“贝”字及以“贝”为偏旁的字中探索从中反映出来的古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说明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来了解、考察历史,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相似文献   
138.
明安图是卡塔兰数的首创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叙述组合数学中著名的卡塔兰数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和现代研究的概况,指出中国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约1692—1763)在18世纪三四十年代先于欧拉(1758)和卡塔兰(1838)提出并应用了这一序列。本文将明安图的首创性成果表示成现代的形式,说明他在无穷级数研究中求卡塔兰数的两种方法各具特色,与现今所知的求法都不相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9.
On an ordinary view of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science, science serves only as a topic fo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reflection that proceeds by its own methods and according to its own standards. This ordinary view suggests a way of writing a global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at finds substantially the same philosophical projects being pursued across widely divergent scientific eras. While not denying that this view is of some use regarding certain themes of and particular time periods, this essay argues that much of the epistem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a variety of projects (neo-Kantianism, logical empiricism, pragmatism, phenomenology) looked to the then current context of the exact sciences, especially geometry and physics, not merely for its topics but also for its conceptual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tools. This suggests a more variable project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deeper connection betwee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its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a more interesting and richer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an is ordinarily offered.  相似文献   
140.
李志超教授于1974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国科技大学.从此,他在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研究之余,又开始进入科技史研究新领域.他在天文史、仪器史、科学思想史、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