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2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围城打援“是运动战的基本战法之一,是调动敌人、创造歼敌战机的重要手段。与“围城打援“同属打援作战的还有“攻城打援“和“夺城打援“,后两种战法可以视为“围城打援“之战法的变通运用。解放军运用“围城打援“等战法,创造了一次次歼敌良机,使这样的作战形式成为战胜敌人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重新评价了“江桥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其中有些问题尚待商榷。对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张学良在江桥抗战中的作用,以及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抗战后为何与伪府合作四十天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3.
本文运用对策论的新分支——冲突分析为定量分析工具,就海湾战争中各阶段里美伊双方的攻防总体策略选择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特别是在后期美方为实现其作战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欺骗策略,在此用超对策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5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审视这段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引发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要有忧患意识,以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落后挨打的教训,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必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史为鉴,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55.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普遍认为,是欧洲列强争夺欧洲和近东霸权的斗争引起了这场战争,实际上,欧洲列强,特别是英俄两国在近东的经济冲突,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经济根源或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6.
孙犁 1940年代下半期的“抗战小说”别具一种丰足的阴柔妩媚的幽美。这种幽美多情的作品是否“真实记录”了中国北方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神圣战争”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关键在于弄清向孙犁要求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从“真实性”的角度追问孙犁“抗日小说”的价值 ,本无可厚非 ,但这种追问如果忘记了孙犁的生活道路和创作环境 ,便容易成为无的放矢。  相似文献   
57.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年来反抗外国侵略中规模空前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统治,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本文选取现代化的纬度,把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联系起来考察,以图说明抗日战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因素积累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8.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e 1940s were a transformative decade, when salient scholars like Herbert Butterfield or Alexandre Koyré set out to shape postwar culture by promoting new standards for understanding science. Some years ago I placed these developments in a tradition of enduring arts-science tensions and the contemporary notion that previous, “scientistic”, historical practices needed to be confronted with disinterested codes of historical craft (Mayer, 2000). Here, I wan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 academic study of science became institutionalized. Butterfield’s generation of science historians moulded perception of science in highly specific ways. Whereas the scientist-historians of the 1930s put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to its socio-economic contexts, postwar accounts portrayed the birth of modern science as an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Anti-Marxism formed a defining feature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image of scientific work as a disinterested journey of the mind came to be institutionalized. Rather than spelling the end of ideology, appointments processes in the early Cold War years reveal disagreement about what science was to be invariably coextensive with dissent about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Rather than testifying to irreconcilable conflicts between interestedness and historical craft, the work of both the 1930s and 40s speaks of surprisingly produc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相似文献   
59.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衰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身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  相似文献   
60.
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民间文学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在这种背景下贵州被发现.贵州在当时中国的文化格局中起到保存和滋养的作用;同时,五四新文化也通过抗战的契机向贵州这种边缘地区扩散.这是贵州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一次深具意义的历史性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