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21篇 |
免费 | 310篇 |
国内免费 | 38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59篇 |
丛书文集 | 452篇 |
教育与普及 | 19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64篇 |
现状及发展 | 75篇 |
研究方法 | 14篇 |
综合类 | 89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55篇 |
2021年 | 246篇 |
2020年 | 200篇 |
2019年 | 154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168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96篇 |
2014年 | 581篇 |
2013年 | 548篇 |
2012年 | 716篇 |
2011年 | 731篇 |
2010年 | 663篇 |
2009年 | 687篇 |
2008年 | 650篇 |
2007年 | 579篇 |
2006年 | 470篇 |
2005年 | 327篇 |
2004年 | 309篇 |
2003年 | 253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222篇 |
2000年 | 200篇 |
1999年 | 181篇 |
1998年 | 141篇 |
1997年 | 174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43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激光雷达传感器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自动驾驶3D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了探究3D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对该领域中基于深度学习的3D检测算法进行了综述。根据车载传感器的不同,将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3D目标检测算法分为基于相机RGB图像、基于激光雷达点云、基于RGB图像–激光雷达点云融合的3D目标检测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算法的技术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并根据平均检测精度(mAP)指标,对比了它们的性能差异与模型优缺点。最后,总结和展望了当前自动驾驶3D目标检测中仍然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查明油气重大基础设施中,由星载雷达干涉测量、地面GNSS形变监测、地下位移传感器监测和管道应力应变监测网络构成的星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的有效性,本文采用SBAS-InSAR技术提取了天津LNG(Liquefied Natural Gas )码头区域油气管线区域的长时间序列的地表形变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地面GNSS(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地表位移、多层深度位移计、管道应变传感器数据与同步的SBAS-InSAR地表形变量的数据响应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雨-旱循环的时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9年5月-2022年4月的3年间天津LNG码头区域非均匀沉降最为显著,最高达到-394mm;SBAS-InSAR的时序形变数据15-53mm的沉降形变,在GNSS中有9-57mm的地表位移响应,两者相关显著,具有良好的一致性;SBAS-InSAR地表形变变化特征与多层位移计在1m、2m和3m深的位移数据响应特征都与降水量关系密切,呈现显著的雨季-旱季波动特征,二者具有良好的同步性,说明SBAS-InSAR地表形变变化特征能够揭示地下土层的位移变化特征;SBAS-InSAR地表沉降量与地下管道应变呈正相关, SBAS-InSAR获取的地表形变是反映地下管线应变的良好指标。由星载雷达干涉测量、地面GNSS形变监测、地下位移传感器监测和管道应力应变监测网络构成的星地一体化监测数据的集成应用,能够为未来星地一体化的管道安全监测技术体系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3.
为了解决分布式采集系统在强磁场、不同密封舱段的机体等特殊应用场景下的数据远距离传输问题,通过在测试点位置和主控采集端就近设计对应转换电路,提出了一种分布式传感采集系统采集数据高可靠的有线远距离传输方案。首先,在远离主控采集的被测点的测量端,数字传感信号直接经IIC/SPI远距离发送端电路输出,而模拟传感信号,先将其转变为数字量后再输出到发送端电路,在主控采集端经IIC/SPI远距离接收端电路解析后接入主控处理器,从而实现只需一个主控采集端即可完成分布式采集系统被测点传感器感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该传输方法对于不同数据类型的传感器和传输协议,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测试与验证,结果显示传感信号传输稳定、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04.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消耗受簇头选择的影响很大,能耗对网络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LEACH协议基础上,针对该协议的缺点,在保证网络簇头节点覆盖最大化基础上,对簇头位置选择边缘化及密度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新的分簇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LEACH协议,降低了网络的能耗、增加了数据发送的总量、延迟了网络的寿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簇算法。 相似文献
105.
为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覆盖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微分进化算法的网络覆盖优化方法。首先,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模型中传感节点跳出覆盖区域及传感节点易于重叠的问题,设计了改进的覆盖模型;其次,为提高微分进化算法应用于WSN覆盖问题上的收敛速度和寻优能力,提出一种改进的选择优化机制;最后,将改进的覆盖模型和改进的微分进化算法应用于WSN的覆盖优化中,发现采用改进覆盖模型以及改进微分进化算法后,无线传感器的网络覆盖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6.
提出了一种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低漂移、低延迟的里程计与高精度建图的算法。该方法融合了多种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包括车轮编码器、转向盘转角编码器、激光雷达及可选GPS等的测量结果。里程计算法由车轮里程计和激光里程计组成:前者基于车辆运动学模型,高频、实时估计位姿增量,用于点云去畸变和为后者优化位姿提供可用的初值;后者以较低的频率估计车辆的精确位姿变化,以补偿前者累计的误差,其核心是一种基于角度度量的两阶段特征提取方法。建图算法基于因子图,包含激光里程计因子、回环因子和可选GPS因子,通过增量平滑和建图算法优化全局轨迹,在线生成全局地图,其中GPS因子能够自动对齐GPS坐标系和里程计坐标系,逐步融合GPS测量值,解除了算法初始化过程对于GPS的依赖。所提出的方法在自动驾驶汽车平台数据集上进行了评估,并和已开源的部分相关工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它具有更低的漂移率,在本文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测试中达到了0.53%。相关代码以开源形式供交流参考(https://github.com/Saki-Chen/W-LOAM )。 相似文献
107.
太赫兹作为一个大多数有机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振动和转动频率所在位置,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太赫兹源和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使得获取稳定的宽带太赫兹脉冲源成为一种常规技术.然而,相比于太赫兹波波长,由于分子的吸收截面非常小,导致微弱的相互作用,很难根据太赫兹特征光谱的变化对物质进行种类判定或定量分析的传感检测.如何增强太赫兹光谱技术的传感灵敏度,快速便捷地实现微量样品的检测,是太赫兹传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电磁超表面凭借其独特的共振电场增强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太赫兹等离子体激元增强传感研究自2000年起其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多种基于不同电磁超表面的太赫兹增强传感创新技术与方法被相继提出.本研究重点介绍这些针对太赫兹传感增强提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详细指出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太赫兹增强传感的研究工作,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8.
在\"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中引入Xilinx公司的智能小车开发套件,设计了用于室内导盲的智能小车系统.利用地磁传感器实现小车的定位和小车的目标对准,并具有智能避障、语音控制和语音播报功能.教学实践证明,该小车系统能有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很... 相似文献
109.
基于结构易损性指数和结构体系的损伤系数定义了结构失效指标,该指标可用来判断易损场景发生后结构体系的失效状态.在特征向量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该指标在模态参数不确定性影响下的估计方差,并且以所有易损场景下指标的方差和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以监测结构易损场景为目的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模型,以及基于凸规划的求解算法.采用该方法对一个平面桁架结构的数值模型进行了传感器布置,并且根据模拟的受损结构的模态数据,计算了不同传感器布置方案下结构失效指标的均值和方差.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高对易损场景发生后结构失效状态的评估精度. 相似文献
110.
安全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现代通信系统的重要分支,是面向泛在通信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大量的网络攻击导致数据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网络可靠性,从而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以高效节能为前提的低能耗树状路由协议的安全模型LCTR 模型.该模型利用报文鉴别码和数字签名技术实现鉴权和数据整合.通过采用常用报文鉴别码和数字签名技术作为参考对LCTR 模型进行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LCTR 模型下信息安全传输成功率最多可提高23%,网络生存时间最多可提高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