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79篇
系统科学   26篇
丛书文集   76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27篇
综合类   2656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以入侵植物土荆芥为研究材料,同属植物藜作为对照,研究在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处理下,土荆芥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荆芥根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根质量比和根冠比随模拟酸雨pH值的减小显著下降,而叶和茎受到的影响不大.随着模拟酸雨胁迫程度的加深,SOD活性呈上升趋势,CAT活性呈下降趋势,POD活性则表现为先升后降,呈单峰曲线型变化.藜的生长变化与土荆芥相似;而酶活性中,SOD活性变化与土荆芥一致,CAT和POD活性均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藜对当地的酸雨已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强酸雨条件下土荆芥比藜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2.
用磁控溅射法在加热到400℃的MgO(001)单晶基片上沉积了总厚度为25 nm 的[Fe(0.6 nm)/Fe30.5Pt69.5(1.9 nm)]10 多层连续薄膜, 总成分配比为Fe50Pt50. 然后对其在[500, 900]℃温度范围进行真空热处理, 分析了热处理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磁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加热基片上生长的FePt 薄膜, 层间已经发生扩散, 形成无序的A1 相. 经过700℃以上的高温热处理, 薄膜转变为具有(001)织构的L10相FePt 合金, 易磁化轴沿垂直于膜面的方向, 有序度大于0.85, 单轴磁晶各向异性能约2.7×107 erg/cc. 利用扩散后残存的周期性微弱成分起伏, 可以使薄膜在800℃以下保持形貌连续. 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表面进行观察证实, 在780℃进行热处理, 薄膜的表面最平整. 这种优质的连续薄膜可以应用于微加工制作超高密度垂直磁记录阵列介质.  相似文献   
123.
江苏如东近海绿潮藻分子检测与类群演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7 年以来, 中国青岛、连云港、如东等黄海沿海连续4 年爆发绿潮现象, 尤其2008 年青岛爆发了世界最大规模绿潮,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 2009 年, 我们对江苏省如东海域绿潮藻进行了调查和监测, 选取紫菜养殖架和防波堤坝上的11 个固着样品以及海区15 个漂浮样品, 对其ITS及5.8S rDNA 和叶绿体rbcL 基因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和类群演替分析. 结果显示, 如东沿岸堤坝和紫菜养殖筏架具有大量固着生长的浒苔类绿潮藻, 其海区漂浮绿潮藻团出现时间也最早,并逐渐北移; ITS 序列分析将如东样品聚为5 个类群, 即Ulva compressa 类群(6 个样品)、Ulva linza-procera-prolifera (LPP)复合体类群(12 个样品)、Ulva flexuosa 类群(3 个样品)、Blidingia sp.类群(3 个样品)以及Urospora spp.类群(2 个样品), 而rbcL 序列较为保守, 26 个样品只聚为4 个类群.DNA 序列分析表明, 如东海区漂浮与固着绿潮藻类群构成相同, 亲缘关系较近, 漂浮绿潮藻优势类群先后出现次序为: U. compressa, U. flexuosa 及LPP, 最终漂浮种与2008 年黄海绿潮优势种的ITS 序列完全相同. 本研究为今后黄海绿潮溯源及其预测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4.
图式理论研究发现,第二语言阅读受到三种图式类型的影响,即内容图式、外形图式和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识世界的知识层次;外形图式常常被认为是语篇图式,包括语篇的组织形式和修辞结构,其知识涉及到不同的语篇类型和风格,也涉及到如何理解不同语言的语篇类型以及其中对不同语篇组织、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的不同处理方法;语言图式包括认识词语及其在句子中组合方式所需要的解码特征.通过阐述三种图式类型,论证了图式理论对第二语言阅读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5.
微波提取人参中活性成分人参皂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应用微波提取西洋参干燥根中人参皂苷的最佳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参总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用微波提取人参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300 W,固液比1∶20,提取温度60℃,提取4次,每次提取3 m in.在此条件下,人参皂苷的提取得率高达5.53%.微波提取人参皂苷工艺具有得率高、时间短、能耗低、环保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6.
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铜处理下,两种来源野胡萝卜(矿区:湖北铜绿山铜矿;正常土壤:湖北武汉严西湖)膜脂过氧化水平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的铜处理下,非矿区种的丙二醛(MDA)、氧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含量明显高于矿区种,显示非矿区种体内膜脂过氧化水平较高,受到较严重的过氧化伤害;矿区海洲香薷更能耐受铜胁迫,矿区种已经形成了抗性生态型.  相似文献   
127.
对银杏叶过氧化物酶热稳定性、最适pH值及海藻糖对酶热稳定性的保护作用和pH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用40℃和50℃分别处理30 min,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剩余78%和39%,在60,70,80℃下活性可分别维持27,18和3 min.银杏叶过氧化物酶最适pH值为6.4和9.2.加入海藻糖后酶活性略有降低(活性丧失约8%),但加热后海藻糖的保护优势得以显现,海藻糖浓度为0.14 mol/L时保护效果最好,而且不同温度处理下酶活的下降趋势均较对照组缓慢,尤其在50,60,70℃条件下,相比对照组高出12%~27%的活性,加热时间长短对海藻糖的保护效果无太大影响.经0.14 mol/L浓度的海藻糖处理后,酶活的最适pH值为6.6和9.4.  相似文献   
128.
中国岩黄耆属(Hedysarum L.)植物区系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种的现代分布、替代关系、地质历史、古气候和化石资料,探讨了中国岩黄耆属植物区系的发生、演变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岩黄耆属可能是由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中一类中生的原始灌木类群,在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或比这个时期稍晚一些,经过第三纪以来的环境分异变化,逐渐形成适应高寒山地生长的扁荚组种类和适应干旱环境生长的多茎组、短茎组种类,短茎组种类是多茎组对干旱强化进一步适应的结果,与此同时,原始的灌木类群自身也在继续演化,形成适应荒漠半荒漠生长的种类.这种演化过程揭示出生存环境中水热条件的剧烈变化是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9.
灯心草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薄层色谱自显影生物技术指导分离,研究灯心草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和重结晶技术,从该植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两个化合物.化合物经^1HNMR,^13C NMR,ESIMS分别鉴定为2,7-二羟基-1,6-二甲基-芘(Ⅰ)和dehydroeffusol(Ⅱ).用滤纸扩散法测定dehydroeffusol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dehydroeffusol对所测试的4种革兰氏阳性菌和白色念珠菌显示一定的抗菌活性,对所测试的4种革兰氏阴性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0.
范航清  陈利洪 《广西科学》2006,13(3):226-227
红树植物红榄李[Lum n itzera littorea(Jack.)V o igt]在我国现存仅有359株左右,全部分布在海南,极度濒危。具体地点为三亚铁炉港(9株)、陵水大墩村(约340株)、海口的东寨港(10株,移植)。只有陵水的红榄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红榄李具有双花期,可与榄李(L.racem osa)混生。红榄李种子萌发率低,人为干扰严重是影响红榄李种群生存的主要原因。建议把陵水大墩村红树林分布区设为保护区,恢复红榄李生境,抢救我国目前唯一一处尚具有自我繁殖潜力的红榄李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