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0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353篇
系统科学   93篇
丛书文集   224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25篇
综合类   635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452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将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油气成藏理论相结合,从层序特征、沉积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开展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准层序组、9个准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进行沉积特征研究,确立研究区发育潮坪和三角洲两类沉积体系。在层序及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对油气成藏的要素进行分析,确立沿断输导它源成藏模式。CI油组本身烃源岩不发育,油气主要来源于下覆奥陶和寒武统烃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SQ1及SQ2的海侵体系域。油气从烃源岩中沿着大断裂向上运移到CI油组成藏,发育有岩性、断层-岩性及微背斜3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992.
以ZnF2和吡啶-2,4-二甲酸为原料,运用水热法在120oC下反应两天,合成了一个配合物超分子[Zn(pydc)(Hpydc)(H2O)2]·Him·H2O (1, H2pydc=吡啶-2,4-二甲酸,im=咪唑).并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以及室温固态荧光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3791(6) ?, b=10.6071(8) ?, c=13.2907(10) ?, α=81.3620(10)°, β=77.4610(10)°, γ=79.5930(10)°; V=992.06(13) ?3,Z=2.室温固态荧光结果显示,配合物呈现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993.
 依据仿生矿化原理,以天冬氨酸为生物分子诱导剂,通过低温溶剂热法在木材表面沉积MnFe2O4晶体的方式制备趋磁性木材样品,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磁强计(VSM)和矢量网格(VNA)等方法对试样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温碱性的溶剂热矿化条件下,磁性MnFe2O4晶体在天冬氨酸的诱导作用下可负载于木材表面形成趋磁性木材;趋磁性木材试样的反射损耗(RL)曲线最小值(-12 dB)出现在频率15.52 GHz时,并且在频率14~17 GHz范围内,试样的RL值小于-9 dB,表明趋磁性木材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是一种优良的防电磁污染的吸波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94.
人工神经网络由于其优良的自我调节能力及学习能力,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领域的非线性分析中.在中国锦屏极深地下实验室(CJPL)中的低本底液闪中子探测器一直在记录着中子的本底数据,探测器输出的能谱实际上是核反冲能谱,与输入能谱可一一对应,并随着输入能谱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将探测器输出信号输入到训练过的神经网络中判断输入能谱.本论文采用的神经网络为Elman神经网络,训练神经网络采用的数据为Geant4模拟所得.将实验获取的核反冲能谱输入到训练过的神经网路进行反解,最后Elman网络反解出的Am-Be中子源能谱与真实谱误差在0.1%~11.8%,反解出的~(252)Cf中子源能谱与真实谱误差在0.1%~8.9%.  相似文献   
995.
许多工程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往往承受着复杂的多轴疲劳载荷,仅靠单轴载荷来简化复杂载荷状态的失效预测方法将不再适用。因此,准确预测复杂载荷下工程结构的多轴疲劳失效行为对提高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是疲劳失效行为最直观的反应,针对2A12-T4铝合金实心圆棒试件,在相同的等效von Mises应力幅值下,开展了不同应力幅比下的多轴疲劳试验。采用金相显微镜对试件表面裂纹萌生及扩展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了不同应力幅比下试件表面裂纹形态及扩展路径,探讨了不同应力幅比下2A12-T4铝合金多轴疲劳失效行为。结果表明,对于2A12-T4铝合金,试件表面均存在多条裂纹,导致疲劳破坏的主裂纹只有1条;裂纹萌生方向接近于最大切应力幅值平面,裂纹扩展第Ⅰ阶段的长度与方向同时受到应力幅比的影响;主裂纹扩展路径主要沿着最大切应力幅值平面,最大切应力幅值是引起2A12-T4铝合金多轴疲劳失效的主要控制参量。  相似文献   
996.
将4,4′-三苯胺二甲酸(H2L)和硝酸镉分别加入1,4-二(咪唑)苯(bimb)和1,4-二-(吡啶-4-甲氧基)苯(bpmb)中,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两种新型的金属镉有机 无机配位聚合物{[CdL(bimb)0.5]·2H2O}n(1)和[Cd(HL)2(bpmb)0.5n(2). 利用X射线衍射(XRD)确定两种聚合物的结构, 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IR)、 热重(TG)和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并在室温下测试两种配位聚合物的荧光属性. 实验结果表明: 配位聚合物1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其骨架为二维层状结构; 配位聚合物2属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是由一维锯齿链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3D超分子聚合物.  相似文献   
997.
通过热模拟等温压缩实验,获得4Cr9Si2马氏体耐热钢的本构关系.借助DEFORM-3D有限元软件针对4Cr9Si2马氏体耐热钢楔横轧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工艺参数对轧件缩颈和心部疏松的影响规律.通过轧制实验验证有限元模拟的正确性,对轧制后的轧件进行金相组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成形角增大,楔入段轴向金属流动速度大于横向金属流动速度,减小横向应力最大值和横向应力持续时间,使轧件心部缺陷产生可能性减小;随着展宽角增大,同样可以减小横向应力数值和横向应力持续时间,使轧件心部缺陷产生可能性减小;随着成形角减小和展宽角增大,减小轴向力F2,改善缩颈现象;其横截面中心原奥氏体晶粒尺寸为11μm,气门杆部微观组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98.
分别以FeCl3·6H2O,FeSO4·7H2O和Fe(NO3)3·9H20为铁源,NH4H2PO4,H3PO4和(NH4)3PO4·3H2O为磷源,用沉淀法制备了FePO4.研究了沉淀过程中原料、pH值以及表面活性剂对FePO4形貌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别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FePO4的形貌控制可以通过铁源、磷源、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pH值等的控制来实现.H3PO4为磷源,以FeCl3·6H2O为铁源,当pH〈l时,制备的样品为均匀的铁皮石斛形,加入PEG后为自组装的圆片状,当pH〉1时,形貌为鸟巢形;以FeSO4·7H2O为铁源制备的样品形貌也以鸟巢形为主;以Fe(NO3)3·9H2O为铁源制备的样品表现为花状;以FeCl4·6H2O为铁源、(NH4)3PO4·3H2O为磷源制备的样品为不规则的片状;以FeSO4·7H2O为铁源、NH4H2PO4为磷源时制备的样品为类球形.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片状FePO4的制备.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超单胞模型方法和基于波函数的镶嵌团簇方法,计算研究了Ce3+掺杂YAlO3晶体的结构性质和4f→5d跃迁.DFT计算结果表明,Ce3+替代Y3+离子引起掺杂格位周围局域结构各向异性畸变.基于DFT优化超单胞结构,构造以Ce3+为中心镶嵌团簇,通过基于波函数的CASSCF/CASPT2/SO方法计算获得Ce3+4f1和5d1组态分裂能级能量,得到的4f→5d跃迁能量与实验结果符合相当好.5d1能态的Mulliken自旋布居分析结果表明,5d1能级性质与立方晶场作用结果明显不同,从而证实了先前基于半经验分子轨道计算得出的结论.最后,5d1能级波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于Ce3+5d1组态较低能级分裂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000.
近50年夏季西北暴雨特征和水汽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09年68月常规气象观测站24 h(20:0020:00)降水资料和NCEP/NCAR(2.5×2.5)19602009年再分析逐日4次的850,700,600,500 hPa位势高度、比湿q和U,V风场资料.在分析西北地区降水概况的基础上,通过NOAA HYSPLIT4水汽轨迹模型和常规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7月12日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暴雨的主要特点是降水频率低,降水频数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降水时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降水持续时间短,且降水时间持续2天(包括2天)以上的过程性降水次数有明显的年代分布特征.西北地区降水的环流形势主要以西低东高型和偏南气流型为主.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对2005年7月12日降水过程向前360 h追踪水汽输送轨迹,发现水汽主要来自偏南气流;但是,不同等压面上水汽轨迹并不总是一致的,降水量越大,不同等压面上的水汽输送轨迹越趋于一致.通过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表示水汽来源的水汽通量分布与后向轨迹模型给出的水汽来源一致.因此在本个例中,后向轨迹模型可以作为判断降水过程中水汽来源的方法之一,并且此次降水过程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和对流层中下层的强辐合及高层的辐散气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