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黑斑蛙( Rana nigromaculata )消化道淀粉酶的活力分布以及pH、温度和NaCl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斑蛙消化道淀粉酶的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肠、后肠、前肠、胃和食道.胃和肠道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7.4和8.0,最适温度均为35℃.NaCl对淀粉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最适浓度为0.15mol/L.  相似文献   
42.
本文采用活性电泳方法,对黑斑蛙(Rana nigrom aculat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尾芽期以前未检测到蛋白酶活性;中性条件下,心跳期检出分子量分别为80、72、66kD的三种蛋白酶;随着胚胎的发育,蛋白酶的种类逐渐增多、活性逐渐增强;三种pH 条件下各时期所检出的酶的种类及活性并不相同,但以中性条件下酶的种类多、活性强.  相似文献   
43.
黑斑蛙受精卵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配制的不同质量浓度的锌离子(分别为0,1,5,10,20,30,45,60,80mg/L)作为培养液,研究锌离子对黑斑蛙胚胎出膜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锌离子会显著缩短黑斑蛙胚胎50%出膜时间(P〈0.05,n=8),但对黑斑蛙蝌蚪的最终出膜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n=8);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蝌蚪的畸变率大大增加,且畸变类型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尾部呈泡状膨大、尾部呈‘S’型、头部呈泡状膨大、个体形态较小(是正常个体的50%-65%),总体表现是锌离子浓度越大,毒性效应越强,致畸率越高,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蝌蚪的畸形比率受锌离子浓度影响差异极其显著(P〈0.01,n=8),且蝌蚪尾部的弯曲程度也随锌离子浓度的增加更趋严重,这与锌对尾部神经系统的毒害有关;锌离子对黑斑蛙蝌蚪的死亡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实验初期各质量浓度组蝌蚪死亡现象不明显,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出膜后第5天到第10天,在肌肉感应期出现死亡高峰,与对照组相比锌处理组的蝌蚪死亡率明显增加,而且浓度越高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44.
为获得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稳定的生防制剂,对能够有效抑制致病疫霉的拮抗菌梨黑斑病菌LH-03和白菜黑斑病菌BH-09混合发酵的可行性及发酵条件进行了确定和优化,同时对混合发酵产物的抗菌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真菌之间无桔抗作用,可进行混合发酵,并且发现混合发酵后可有效提高2种真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混合发酵的最佳...  相似文献   
45.
稻-蛙种养是一种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筛选高效低毒农药,优化稻-蛙种养体系,为农药的合理使用与两栖动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测定了6种农药对农田常见的黑斑侧褶蛙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在水温(25±1)℃条件下施毒96 h后,对黑斑侧褶蛙的毒害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阿维菌素、戊唑醇、毒死蜱、氰氟草酯、吡虫啉和噻虫嗪;以稻田常用农药吡虫啉和戊唑醇为实验试剂进行生长毒性实验后发现,黑斑侧褶蛙生长发育随着这2种农药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缓,表明这2种农药在黑斑侧褶蛙体内有一定的蓄积作用,短时间就可以对蛙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天数及不同浓度的染毒组都可以激活黑斑侧褶蛙体内的氧化应激机制,低浓度吡虫啉和戊唑醇处理后,黑斑侧褶蛙的过氧化氢酶(CAT)酶活降低、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升高2种农药浓度,该抑制现象更为显著,机体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防御系统被破坏,同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引起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交联聚合,产生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稻-蛙综合种养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渝桂地区蚱总科三新种记述(直翅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记述采自重庆及广西十万大山地区蚱总科(Tetrigoidea)昆虫三新种,即重庆波蚱Bolivaritettix chongqingensis sp.nov.,重庆蚱Tetrix chongqingensis sp.nov.及黑斑蚱Tetrix nigrimacula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统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7.
运用体视学方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分析了不同浓度噻嗪酮溶液对黑斑蛙胚胎发育和蝌蚪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外周血细胞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500 mg.L-1和2 000 mg.L-1的扑虱灵(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溶液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黑斑蛙外周血细胞DNA出现链断裂损伤.  相似文献   
48.
黑斑原鮡 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鲇形目,鮡科)体内发现一个特殊器官——腹腔外肝,即该鱼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还有一与腹腔内肝脏连接的附属组织(腹腔外肝).腹腔外肝的组织学结构与腹腔内肝脏完全一样,LDH,EST,MDH和ADH同工酶带无差异,表明这一特殊器官确为肝脏组织.深入研究黑斑原鮡腹腔外肝可为研究鮡科鱼类的系统发生和进化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9.
黑斑蛙味觉器官形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黑斑蛙味觉器官味觉盘的分布和形态,结果表明:味觉盘主要分布于舌背面的菌状乳突的顶端,另外口腔顶壁的上皮层亦分布有少量味觉盘,舌背面的丝状乳突顶端的上皮层中主要为粘液细胞,本文还讨论了脊椎动物味觉器官的类型和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50.
北京稻区夏秋黑斑蛙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蛙在北京稻区可取食13目、62科昆虫,其中多数为害虫,有益系数为13%,故黑斑蛙是有益动物。雌雄个体在取食量上差异不大;但在不同年龄组的捕食系数差异显著,幼年组为72.22%,亚成年组为13.85%,成年组为10.09%。从所采的400只黑斑蛙按年龄组划分,幼年组占42.25%,亚成年殖占31.5%,成年组占26.25%,壮年组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