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3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atmosphere components have an influence on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tribo-pairs. Through changing the atmosphere component, the effect of atmosphere component on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CrNiMo steel against brass at high sliding veloc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wear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a high-speed friction and wear test rig whose test atmosphere could be controlled. The tests were performed at four sliding velocities (30, 40, 50, 60 m/s), one contact pressure (1.33 MPa) and two atmosphere components (N2 or O2).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worn surfaces of various pins were observed wit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urfaces and subsurfaces for steels were determined with an energy dispersion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ar rate of the steel pins were low all the time with the sliding velocity increasing in oxygen atmosphere, and that the wear rate of the steel pin in nitrogen atmosphe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eel pin in oxygen atmosphe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in and compact oxidation layer formed on the worn surface of the steel in oxygen atmosphere played a key role in wear resistance. However, the wear rate of the steel pin increased rapidly with the sliding velocity increasing in nitrogen atmosphere,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thick and loose surface layer formed on the worn surface of the steel.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不同的钛基体预处理方式对先驱聚合物合成类金刚石薄膜的影响,结果表明8字形研磨和平行研磨方式处理的基体上都长出了类金刚石薄膜,但是其表面形貌有很大的差别,平行研磨方式处理基体表面所引入的缺陷有利于金刚石相形成:引入中间过渡层镍Ni,可以增强薄膜与不锈钢基体的结合力,有利于金刚石的生成,XRD谱中可以看到弱的金刚石衍射峰;讨论了类金刚石薄膜中金刚石晶体生长的机制。  相似文献   
73.
采用一种新的实验测试方法研究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层间剪切强度,对该测试方法作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提出了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中基体层间铆接的存在.采用不同经纬密度的织物作增强材料,研究了铆接与层间剪切强度的关系.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4.
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在304不锈钢表面沉积TiN薄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纳米压痕仪研究基体温度对TiN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N薄膜为柱状结构,表面平整、致密.薄膜为面心立方结构(fcc)TiN并存在择优取向,室温和150℃时薄膜为(111)晶面择优取向,300和450℃时薄膜为(200)晶面择优取向;室温时薄膜厚度仅为0.63μm,加温到150℃后膜厚增加到1μm左右,但继续加温对膜厚影响不明显;平均晶粒尺寸随着基体温度的升高略有上升;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和韧性(H3/E*2)随基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值分别达到25.4,289.4和0.1744GPa.  相似文献   
75.
长期时效的SnBi/Cu界面出现的Bi偏聚导致的界面脆性大大限制了Sn.58Bi低温无铅焊料的使用,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其产生机制的基础上研究抑制界面Bi偏聚及时效脆性的方法.本文首先根据SnBi/Cu焊接界面在液态反应(回流焊接)和固态时效过程中的Bi偏聚行为讨论了偏聚形成的机制,而后阐述了Cu基体合金化和回流温度对Bi偏聚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了合金化抑制Bi偏聚的微观机制.此外还比较了SnBi/Cu和SnBi/Cu.X焊接接头的拉伸、疲劳性能和断裂行为,证明了在消除界面Bi偏聚之后SnBi/Cu界面在拉伸和疲劳载荷下均不会出现脆性断裂,最后基于以上理解提出了消除界面脆性的新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76.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C46500黄铜显微组织及其抗脱锌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46500黄铜挤压坯为α+β两相组织,经高温退火处理后,组织中β相向α相转变,在480℃时,固溶度达到极值,且β相由网状结构向等轴状转变;C46500黄铜经480℃+6 h退火处理后,具有良好的抗脱锌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7.
以炭纤维、硅粉、石墨粉等为原材料,采用模压法制备炭纤维增强C/C-SiC复合材料;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定材料抗弯、抗压强度与冲击韧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断口形貌:研究纤维分布状态、纤维长度以及后续炭化处理对C/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分散纤维以单丝状态分布在基体中时,纤维与基体结合紧密,材料力学性能较佳;纤维长度为5mm时,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抗弯强度、垂直和平行抗压强度、冲击韧性分别为59.06MPR,147.03MPa,134.25MPR和2.45kJ/m^2.后续炭化处理使材料压缩性能提高22%以上,冲击韧性则有所下降,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78.
金属基体表面热熔敷玻璃涂层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斑点试验、点蚀试验、电化学测试及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熔敷温度、保温时间和稀土添加量等工艺参数对热熔敷法制备的玻璃涂层耐蚀性的影响,探讨了添加稀土提高玻璃涂层耐蚀性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热熔敷法制备的玻璃涂层有较好的耐蚀性。随着熔敷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形成了一定量的晶相后会降低涂层的耐蚀性。试验结果表明,熔敷温度为700℃、保温5min后能够得到耐蚀性良好的玻璃涂层。添加稀土提高了釉料的软化温度和熔融釉料的粘度,阻止了结晶形核和晶核长大,减少了晶相,同时提高了涂层的电极电位,使涂层耐蚀性显著提高。当稀土含量为2%时,涂层的耐蚀性较好。  相似文献   
79.
借助透射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系统,对含铜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及在0.01mol/LNa2SO4 0.01mol/L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Cu对ULCB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铜试样(wCu≥1.0%)经淬火后形成均匀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试样经低温400℃时效处理后,ε-Cu相析出很少,基体组织中的缺陷大大减少,耐腐蚀性能得到改善.当时效温度升至600℃时,析出的ε-Cu颗粒粗化且数量增多,与基体组织形成腐蚀微电池,导致腐蚀电流增加,试样耐腐蚀性下降.  相似文献   
80.
Al-1%Si单晶制备工艺及微观组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制的真空熔炼、氩气保护下拉式连续定向凝固设备上成功制取了具有单晶组织的φ8mm Al-1%Si合金棒材,并对其组织演变过程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定向凝固过程中,硅颗粒在单晶组织中的分布形态,提出了使硅固溶或弥散均匀分布于铝基体中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