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系统科学   109篇
丛书文集   282篇
教育与普及   3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70篇
现状及发展   57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592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室外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 NLOS)环境中障碍物会阻碍终端电磁波信号直接传播到基站,而且该条件下单基站收集的定位信息不足,导致定位精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布局的散射区模型和基于参数聚类的定位算法。根据固定基站附近的空间布局确定散射区并构建散射区模型,该算法基于该模型收集多径信号的测量参数,将k-means聚类(k-means clustering)和均值漂移聚类(means shift clustering)算法有效结合对参数聚类处理,再根据聚类结果和单站定位系统的几何结构建立方程组,将方程组的求解问题转化为非线性优化问题并利用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evenberg-Marquardt, LM)算法求解优化问题估计目标位置。仿真结果表明,在室外NLOS环境中,且仅提供单个基站的条件下,该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2.
神木气田双110井区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井位部署及跟踪调整难度极大。2017-2019年长城钻探公司与长庆油田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联合开发优势,以双110井区为目标,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精细地质研究,优化井位部署。为了保证开发效果,从地震、测井、录井、岩芯、试气等资料入手,开展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砂体及有效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优选含气富集区。在井型、井网论证的基础上,优化井位部署,最终实现“少井高产”。共完钻直/定向井208口,对比方案少钻37口井,静态I+II类井比例达84.0%,部署完成水平井15口,平均水平井长度1 433.5 m,砂岩钻遇率83.3%,获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混合型网络结构"构建网络基础,以自主研发的"新型陆基沿河堤坝现场移动信息采集装置"和"基层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为支撑,建立河南黄河防洪工程信息网络覆盖模式,实现了"黄委-省-市-县-班组-防洪工程"六级网络访问,为基层数据采集、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推动了治黄信息化与治黄业务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94.
 对大跨度钢箱连续梁桥施工过程最大悬臂状态进行非线性气动稳定性分析.提出基于风荷载非线性及结构几何非线性的气动稳定性分析理论.以某跨海大桥为工程背景,进行静风效应及风致抖振效应计算,明确钢箱梁最大悬臂状态位移响应均方根最大值,并以结构一期恒载作用下的位移为初始缺陷,静风力与抖振力作为荷载进行主梁最大悬臂状态非线性气动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随着桥位处风速的增加,主梁悬臂端和跨中水平及竖向位移均呈现非线性增长趋势;结构的位移响应随着风攻角的正负变化而产生变化,风荷载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主梁刚度较大,在120 m·s-1风速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失稳临界状态,但悬臂端水平及竖向位移变化幅度较大,为了保证人员安全及合龙顺利进行,提出3 种抗风措施.  相似文献   
995.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空间分析模型,作者对“三江并流”区土壤保持服务物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估算,揭示该服务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结果显示本区年均土壤保持总量达5.10×109 t·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767.66 t·hm-2·a-1.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地区集中在泸水县中南部怒江沿岸、云龙县中部澜沧江沿岸、玉龙县东北部金沙江沿岸及宾川县东部;主要分布于2 000~3 500 m的有林地中.各类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干热河谷硬叶常绿栎林>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最低.气候、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及其综合作用是影响“三江并流”区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在常规载荷作用下整体结构应力水平较低,结构基频较低且结构频谱比较密集,多数振型以纵梁振动为主。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变形指标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要求,整体结构应力水平较低,满足小震不坏的结构弹性要求。  相似文献   
997.
卫星遥感监测近3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的重要信息载体.以青海省、西藏自治区2005~2006年的408景CBERS CCD影像和5景Landsat 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1975年前后的1177幅1:10万地形图和82幅1:5万地形图的支持下,完成青藏高原1 km2以上湖泊的卫星遥感调查,并将其结果与20世纪60~80年代第一次全国湖泊调查进行比较,对青藏高原湖泊数量、面积、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截至2005~2006年,青藏高原共有1 km2以上湖泊1055个,占同期全国湖泊总数量的30%以上,其中青海省222个,西藏自治区833个;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为41831.72 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发现面积大于1 km2的新生湖泊共30个,原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消失5个.13个面积大于500 km2的大湖中,羊卓雍错在调查期内萎缩严重且目前仍在继续萎缩;青海湖在调查期内总体呈萎缩状态,但另有研究表明自2004年后呈扩张趋势.色林错、纳木错和赤布张错的面积也有较大的扩张.新生湖泊按照成因可归纳为河道扩展、沼泽转化等6种类型,消亡湖泊则多是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导致的干涸.在3个典型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中,那曲地区和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总体呈扩张趋势,而黄河源区的湖泊则总体呈萎缩状态.区域湖泊变化特征是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冻土消融、雪线退缩等现象的显著响应.调查和分析结论可为青藏高原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正>东亚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区主要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时期以来频频发生的干旱事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利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暖季格点数据(6~8月)和106个树轮年表数据集(源于国际树轮数据库,http://www.ncdc.noaa.gov/paleo/treering.html)及对其他文献中数据的整理(所有年表须通过与邻近PDSI资料的相关性检  相似文献   
999.
地方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区域扶贫服务的使命,连片特困区高校图书馆为区域扶贫服务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需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扶贫的主要对策包括打造区域扶贫信息网,创建区域图书馆联盟,组织开展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定点扶贫,跟踪服务在区域工作的毕业生和学校科研立项课题,参与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活动等.  相似文献   
1000.
 构建了一个岩浆侵入多孔储层中的热效应数学模型,提出了模拟地质系统中的岩浆侵入/凝固热效应的等效算法,基于物理和数学方程上的等价原理,用瞬态有限元分析将岩浆侵入与岩石之间原始凝固边界移动问题,转化为一个边界没有运动的物理等效热源的新问题,即单步凝固模型与多步(三步)凝固模型。所提出的等效算法的主要优点是有限元网格大小固定,采用变积分时间步长来模拟有限元分析的侵入岩浆凝固热效应。多种热效应模型的对比发现,单步凝固模型与多步(三步)凝固模型的数值解具有近似的精度,所以单步凝固模型是有效模拟多孔岩石中岩浆侵入的热效应模型。单步和多步(三步)凝固模型与王民模型、Zhao 模型对比后发现,单步和多步(三步)凝固模型与Zhao 模拟的效果更为接近,理论上也更接近地质实际。通过对商56区块沙三段油藏辉绿岩侵入热场的模拟分析应用,推算得到商56 区块沙三段油藏的热裂解量为9.02×104 m3,指出该油藏的保存条件有限,存在着大量的油气渗漏,并且原油的大部分损失是由于渗漏散失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