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1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100篇
教育与普及   9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12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黄河水中甘氨酸对铅(Ⅱ)与表层沉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河水中甘氨酸对铅(Ⅱ)与表层沉积物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E%—pH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在2×7.73×10-3mmol·L-1甘氨酸存在下,离子交换率降低;②随着甘氨酸浓度的增加,S型曲线与未加甘氨酸相比,先左后右移动;③甘氨酸存在下,转型表层沉积物比自干表层沉积物离子交换率高.  相似文献   
92.
比较分析了沱江下游不同年代的渔获物物种组成,20世纪60年代初期,沱江下游渔获物由52种组成,分别隶属于6目10科44属,70年代初由50种组成,分别隶属于4目7科36属;80年代初期,由20种组成分别隶属于2目3科18属,同时对渔获物的群数量,优势程度,常捕个体和最大个体大小的变化等也进行了研究,最后综合分析了渔获物产生显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3.
94.
坝系农业—治黄之本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治黄的根本任务现代黄土高原的科学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大范围、高强度的水土流失以自然侵蚀为主,人为加速侵蚀只起次要作用,而且黄土高原的自然侵蚀受控于自然地质地貌过程,在未来的几十万年内强度不会减弱。大规模水土流失这种地貌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构成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两个主要限制因子,造成了当地贫穷落  相似文献   
95.
报道了1988年6—11月、1991年3—5月对陕西东部黄河滩地农田害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调查的结果。计有鼠类9种,隶属3科。其中子午沙鼠、小家鼠、大仓鼠和黑线姬鼠为本地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96.
97.
98.
牛大庆 《创新科技》2002,(11):38-39
<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黄河又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频繁的水旱灾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因此,对黄河的研究和治理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人民治黄5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黄河存在的三大  相似文献   
99.
黄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的形态转化及释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黄河包头段上游清洁河段的沉积物为吸附剂,以Pb^2 、Cu^2 、Zn^2 、Cd^2 等多离子溶液为吸附质,开展了重金属离子被黄河沉积物吸附后的再释放,以及吸附作用对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被黄河沉积物吸附后,各元素均不转入残渣态,Cu^2 和Zn^2 主要向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Pb^2 主要向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转化;Cd^2 主要转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吸附后的赋存形态决定了Cd^2 的释放量及释放能力远远大于其它3种重金属离子,由Cd^2 排放引起的污染不易消除且影响长久.  相似文献   
100.
黄河中游风水两相作用对侵蚀产沙地域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着眼于风力、水力两相作用,对黄河中游风沙—黄土过渡带高强度侵蚀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用某一地点年降水量Pm与年均沙尘暴日数Dss之比Pm/Dss来定量表达风力、水力两相作用,称为风水两相作用指标.研究表明,风水两相作用通过对泥沙供应条件的调节,来控制悬移质泥沙的粗细颗粒搭配关系,并进而实现最优组合,从而使水沙两相流的输沙能力得到强化,地表物质抗蚀性和植被对地表物质保护作用的地域分布均与风水两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类型;进而划分了风力作用主导类型、风水两相作用主导类型和水力作用主导类型等3种类型;认为产沙模数与年降水量、年沙尘暴日数和风水两相作用指标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这3个关系中,均表现出一个产沙模数的峰值区,与之相对应的年降水量为350—450mm,年均沙尘暴日数为5—15d,风水两相指标值为30—80mm·d-1.这些成果丰富了著名的Langbein-Schumm关系的内涵,为其形成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