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0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45篇 |
教育与普及 | 48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2篇 |
综合类 | 21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通过对醛酮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的空间坐标研究,提出了原子距离指数YS和分子空间特征指数YF.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获得了醛酮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该空间距离指数之间良好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定义的空间距离指数(YS,YF)具有明确的结构意义且易于计算和运用.其相关系数R均大于0.9,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为3D-QSPR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82.
吗啉二酮衍生物与丙交酯的共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对含β-苄酯保护天冬氨酸的吗啉二酮单体(BMD)和丙交酯(LLA)的共聚反应进行了研究,并用NMR、GPC等分析方法对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多官能团氨基酸被成功引入到聚乳酸主链中,且引入量与投料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83.
用非光气法合成了萃取剂二(六氢吡啶)-1-甲酮,以三氯甲烷为稀释剂.研究了水相硝酸浓度、萃取剂浓度、盐析剂浓度、相比对其萃取铀(Ⅵ)和钍(Ⅳ)分配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铀的萃取规律类似于TBP,萃取能力高于TBP,铀的溶剂化数均为2;在实验条件下对钍基本不萃取,表明在铀-钍分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4.
利用苄胺对脯氨酸与三氯乙醛缩合得到的噁唑酮的开环反应,高产率地得到N-甲酰基脯氨酰苄胺.单晶结构解析表明,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晶胞参数:a=0.750 5(2)nm,b=0.798 6(3)nm,c=1.033 5(3)nm,V=0.619 3(3)nm3,α=90.00°,β=91.239(13)°,γ=90.00°,Dc=1.246 Mg.m-3,结构基元分子数Z=2.N-甲酰基的部分酰胺键以及N-苄基的部分酰胺键都以反式构象存在. 相似文献
985.
为筛选对苹果绵蚜防效好且对果树安全的杀虫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利用喷雾法研究10种药剂对苹果绵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吡蚜·螺虫酯水分散粒剂、45%毒死蜱乳油、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与4.5%高氯微乳剂的混配剂4种杀虫剂,药后3、7 d防治效果均在84%以上,药后15 d防效仍不低于76%,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3.2%阿维菌素乳油速效性虽不强,但持效性较佳。因此,推荐在苹果绵蚜发生初期使用3.2%阿维菌素乳油以控制其蔓延;若害虫种群密度较大时,建议交替、轮换使用前述4种杀虫剂,但应严格控制毒死蜱的使用,建议每年最多喷施一次。本试验可为生产上防治苹果绵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6.
丹参酮固体分散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聚乙烯吡喀烷酮(PVP)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制备了丹参酮(Tanshinone TAN)的固体分散物。测定了TAN原料药、固体分散物以及机械混合物的体外溶出度,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观察、以及用红光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对固体分散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AN固体分散物的溶出度与TAN原料药和机械混合物相比有显著提高;TAN以超细态分散于载体中;TAN分子和载体分子之间未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987.
依据有机物系统命名法原则和成键原子结构特征, 定义原子的染色序数(fi), 它对烷烃及其衍生物分子中非氢原子实现惟一性表征. 在分子图的邻接矩阵基础上由fi建构新的连
接性指数(mQ)及其逆指数(mQ). 85种链烷烃的沸点( Tb)与其中的0Q, 1Q及碳原子的最大支化度(δmax)的回归方程为: ln(714-Tb)=-0.1472
0Q-0.00411Q+0.0089δmax+6.5164,
R=0.998 9; 72种脂肪族醛酮的Tb与1Q, 1
Q及δmax的三元方程为: ln(693-Tb)=-0.22671
Q-0.00671Q+0.0301δmax+6
.1425, R=0.999 0. 这157种有机物的Tb与0Q,
1Q及δmax
的QSPR模型为: ln(690-Tb)=-0.03200Q +0.0005
1Q+0.0195δmax+6.1590, R=0.997 6. 结 果
表明, 所建指数具有良好的结构选择性和性质相关性, 计算方法简单, 结
果准确. 相似文献
988.
苯偶酰的高效简便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Fe3 /Cu2 为氧化剂,绿色氧化苯偶姻合成了苯偶酰,研究了铜盐、铵盐和硝酸盐的类型及其用量对反应的影响,讨论了可能的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以10 mmol苯偶姻为原料,2 mL 2%的Cu(OAc)2溶液为氧化剂,10mmol硝酸铵为助剂,14mL冰醋酸为溶剂,添加1 g FeCl3·6H2O,回流温度下反应时间可从90 min减少至60 min,苯偶酰的收率高达98.4%,其结构经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89.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存在下,苯基荧光酮(PF)与Cu(Ⅱ)的显色反应.研究表明在pH=11时.铜与试剂形成比为1:5的紫色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0 nm,在此波长下测得摩尔吸光系数为2.1×105L/mol·cm,桑德尔灵敏度为0.000 76;铜量在0~5μg/25 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实验表明,此方法回收率为99.5%. 相似文献
990.
杂萘联苯聚醚砜酮膜结构计算机直接试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萘联苯聚醚砜酮/聚乙烯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PPESK/PVP/NMP)为铸膜液体系,对杂萘联苯聚醚砜酮的膜结构进行了计算机直接试验设计。结果发现采用膜结构参数——趋向海绵膜结构特征分数St,可以对膜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和设计。以聚合物浓度和PVP添加剂作为影响因素,通过直接实验设计,分别得到了描述PPESK膜水通量、截留率、膜结构的3个数学模型。这3个数学模型表明,PVP添加剂和聚合物浓度能显著地影响膜的水通量、截留率和结构;随着聚合物和PVP添加剂浓度的增加,膜的水通量显著下降,截留率降低,膜结构逐渐由指状结构变为海绵结构。实验值和模型的预测值吻合得较好,表明采用直接实验可以实现对PPESK超滤膜的膜结构与性能的调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