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21.
422.
423.
山东栎林的主要特征于第三纪时已基本形成,并深受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影响,群落特征表现出古老性、残遗性、热带性和复杂性。栎林为演替上的顶极群落,是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它是由多个落叶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而人为营造的单优势栎林(纯栎林)不是最稳定的群落,为此,必须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424.
425.
目的观察速碧林联合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速碧林0.4ml皮下注射每天1次,纳络酮1.2mg+0.9%NS250ml静点,1次/d.结果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组(P<0.01).结论速碧林联合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治愈率高,显效及肌力开始恢复的时间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426.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隙的线密度为17.08个&;#8226;km-1,扩展林隙所占面积比例为15.42%,冠空隙所占的比例为5.46%.冠空隙的年形成频率为0.287%,林隙形成的返回间隔期为348.4 a左右.林隙的面积普遍偏小,扩展林隙面积在39.3~251.2 m2之间,平均面积为106.32 m2,冠空隙大小变化在11.8~131.9 m2之间,平均面积为37.68 m2.树木枯立、风灾以及对病树的人为择伐是该地区林隙的主要形成方式,木荷、马尾松、栲树和石栎等乔木层常见种类是其主要形成木.在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分别以风灾、枯立和择伐为主要方式形成林隙.调查的41个林隙中,每个林隙的形成木平均拥有量仅为1.71株.形成木径级主要分布在20~40 cm范围内,平均基径为28.93 cm.  相似文献   
427.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即遗传-牛顿法,利用此方法与谐波平衡法,我们获得了一类非自治分子系统的近似周期解.遗传-牛顿法促进了我们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更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28.
土壤渗透试验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探讨了林业用地中林地土壤渗透系数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呈线性相关 ,提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应建立人工 (乔木 )———天然 (灌丛 )复合植被。  相似文献   
429.
参与式技术发展在毛竹笋用林施肥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参与式技术发展方法,通过对毛竹笋用林培育技术问题的诊断,设计了以全面支持对毛竹笋用林开展肥培管理、改善施肥时间和发展测土施肥等3个技术层面的农民参与式技术发展方案,对笋用林施肥管理技术进行试验、提升和推广。研究表明,应用测土施肥技术可提高毛竹冬笋产量1.2~6.8倍,净产值提高1.4~3.9倍。通过技术发展过程中多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及合作,提高了该技术的地方适应性、农民的试验能力和技术推广人员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30.
杉木林土壤对模拟酸雨缓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芜湖市四褐山杉木林土壤进行室内模拟酸性降雨,研究该土壤对酸雨的缓冲性能。结果表明:土壤经酸雨处理后,在1~7天内有酸化的趋势,7~14天时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14天后基本上又恢复到原来的pH值状态;土译不同浓度酸雨的缓冲能力随酸性的降低而增加;不同土层之间的缓冲性能呈现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