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94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158篇
教育与普及   14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5篇
现状及发展   29篇
综合类   324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以CeO2作为改性添加剂、γ-Al2O3为载体、CuO为活性成分,用分层浸渍的方法制备出负载型CuO—Ceo2/γ-Al2O3湿式氧化催化剂;采用TG—DTA、XRD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Ce的掺杂对载体及活性成分高温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在湿武氧化反应过程中,Ce的掺杂有效抑制了γ-Al2O3向α-Al2O3转变的高温相交,以及活性成分CuO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形成CuAl2O4昀过程。通过对苯酚的湿式氧化降解实验,获知CeO2的加入可明显提高催化剂活性,其中6%CuO-6%CeO2/1—100%Al2O3的质量组分比对苯酚的催化活性最佳,反应30min,苯酚溶液COD的去除率为91.31%。  相似文献   
92.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一种四元共聚物为抗高温压裂液稠化剂DF。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单体摩尔比为AM∶AA∶AMPS∶DMDAAC=10:3:0.6:0.3,单体浓度为25%,p H=5,反应温度为45℃,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1%,反应时间为24 h。  相似文献   
93.
为了研究极低浓度甲烷的高温氧化特性,通过CHEMKIN模拟软件对甲烷浓度为0.5%、1%、2%、3%、4%的5种极低浓度甲烷气体高温氧化反应进行数值模拟,着重分析高温氧化后压力、温度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极低浓度甲烷高温氧化过程中,甲烷的体积分数急剧下降;生成的一氧化碳体积分数先急剧上升,然后迅速降低至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温度及压力均急剧上升,然后趋于稳定;且甲烷混合气体高温氧化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温度及压力最终值与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的最大值均随着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4.
随着能源体系变革,氢能在能源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化、低碳化制氢技术日益受到关注。高温气冷堆耦合高温电解制氢技术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零碳排大规模绿氢制备技术。该文提出了热功率为250MW,氦气出口温度分别为750和950℃的高温气冷堆与高温电解制氢系统的耦合策略,建立了全流程ASPEN仿真模型,并分析了系统热电比对制氢产能和能耗的影响规律,据此评估并探讨了制氢成本及成本降低策略。结果表明:750和950℃制氢系统的最大氢产能分别为28108和35160m3/h。在最大氢产能下,750℃制氢系统的耗电量和耗热量分别为3.73和0.49kW·h/m3,总能量转化效率为40.1%;950℃制氢系统的耗电量和耗热量分别为3.11和0.56kW·h/m3,总能量转化效率为50.2%。提升电解制氢模块的电流密度可显著降低制氢成本,电解模块阳极耦合制备油品等高附加值化工品一方面可以分摊制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核能高温电解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95.
研究金属材料的高温物理性能主要是通过分析实验得到的数据,拟合出相关的经验公式,并进行适当的推广,这种方法在金属材料的应力、温度以及化学成分对物理性能影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台高温物理性能测试进行改造,达到进行单次试验就能获得多项的金属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96.
针对高温油藏层间层内矛盾、水驱开发效果差的问题,进行了深部复合调剖技术研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复合调剖剂不同粒径、不同注入次序和注入强度下的调剖效果。结果表明:预交联水膨体颗粒+微球组合体系可使非均质地层采收率提高20%以上;高温可动凝胶+微球组合体系能启动低渗透层的原油,实现调剖和驱油的双重效果;高温可动凝胶按先弱后强的强度注入顺序可获得较高的波及体积和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高温油藏控水增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
针对超临界CO2动力循环高温承压部件与工质相容性问题,研究了T92耐热钢在600和700℃超临界CO2环境下的腐蚀过程动力学及其热力学产物。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CO2在FeCr合金表面的吸附过程,模拟了T92耐热钢在初始氧化阶段原子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并基于腐蚀热力学原理,分析了氧化层和碳化物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高温腐蚀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700℃时,T92耐热钢氧化层厚度约为600℃时的13.5倍,氧化层结构为外侧Fe3O4层、内侧FeCr2O4层,氧化层内部主要为C23C6型碳化物;CO2优先吸附于Cr原子(111)表面,当Cr与CO2发生反应后,部分形成游离态的C沉积于氧化层表面,并以离子的形式向内扩散;腐蚀过程主要由离子扩散控制,扩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研究为超临界CO2材料抗腐蚀性能评估提供了一种复合...  相似文献   
98.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H13钢中初生碳氮化物高温分解时的形貌、尺寸、成分变化规律.原始初生碳氮化物主要为10~30μm的长条状(Vx,Mo1-x)(Cy,N1-y)及少量方形的(Tix,V1-x)(Cy,N1-y).在1200℃保温2.5 h后碳氮化物边缘变为凹凸不平的锯齿状,然后形成细小的分解颗粒,10 h后碳氮化物平均长度减小为12.9μm,主要为(Tix,V1-x)(Cy,N1-y).当经过1250℃ ×5 h保温后87%的碳氮化物发生分解,(Vx,Mo1-x)(Cy,N1-y)溶解消失,碳氮化物长度在20μm以下,当保温时间延长到10 h后碳氮化物长度均在10μm以下,70%为方形并且93%分解形成细小颗粒,未分解的碳氮化物为(Tix,V1-x)(Cy,N1-y).电子探针分析(Tix,V1-x)(Cy,N1-y)的分解与Fe元素扩散有关,高温时Fe在(Tix,V1-x)(Cy,N1-y)中含量逐渐增加而Ti、V减少,优先在边部曲率半径较小部位或缺陷处分解,形成0.1~1μm的细小分解颗粒,并由外向内以区域溶解方式使原始碳氮化物逐渐消失.双亚点阵模型分析两种碳氮化物的平衡溶解温度和组成有关,试样中大部分(Tix,V1-x)(Cy,N1-y)平衡溶解温度在1200~1246℃之间,与实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观测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对河南省两次大陆高压控制下的高温过程天气形势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这两次高温过程的异同点,预报40℃以上高温天气。分析表明,大陆高压控制下高温天气的共同点是河南省500hPa为槽后脊前偏北气流控制,700hPa有暖平流与其配合,850hPa有暖中心,不同处为500hPa的西北气流的强度和850hPa的湿度与温度,提出40度以上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