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1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817篇
系统科学   83篇
丛书文集   700篇
教育与普及   10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5篇
现状及发展   75篇
综合类   1474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601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649篇
  2010年   591篇
  2009年   789篇
  2008年   899篇
  2007年   841篇
  2006年   624篇
  2005年   683篇
  2004年   762篇
  2003年   823篇
  2002年   791篇
  2001年   741篇
  2000年   622篇
  1999年   626篇
  1998年   446篇
  1997年   494篇
  1996年   440篇
  1995年   406篇
  1994年   421篇
  1993年   287篇
  1992年   328篇
  1991年   236篇
  1990年   235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以La(NO3)3·6H2O、(NH4)2Fe(SO4)2和Fe2O3为原料,运用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优实验条件,利用固-液界面法制备稀土铁酸盐超细粉末———铁酸镧.对产物进行部分物理测试,分别测定其全铁、亚铁离子含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其形貌和粒径.结果表明,产物为均匀的圆球状纳米微粒,平均粒径76.0nm,反应中没有经过中间化合物,而是在固液界面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2.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natural mechanism of silkworm spinning due to the i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atural fibers. In this work,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Cu(Ⅱ) ions on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Bombyx mori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SF) in dilute solution by circular dichroism (C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given amount of Cu(Ⅱ) induces the SF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 from random coil to β-sheet, however, further addition of Cu(Ⅱ) is unfavorable for this conversion. Meanwhile, the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duced by Cu(Ⅱ) follow a nucleation-dependent aggreg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Prion protein (PrP) denaturation and Aβ-peptide aggregations, leading to th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is work would help one understand further the natural spinning process of silkworm. Additionally, it would be significant for the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because silk fibroin, extracted in large amounts from Bombyx mori silkworm gland, could be a proper model to study PrP denaturation and Aβ-peptide aggregations.  相似文献   
133.
回收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介绍了磷化工厂含碘烟气中碘元素通过富集,沉淀回收的方法。对碘的回收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讨论温度、pH值、沉淀剂的种类与碘回收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找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并确定经济合理、适用性广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4.
马杰 《科学世界》2005,(8):67-67
发现了与癌细胞转移有关的酶 癌细胞一面无限制地繁殖一面转移,不久就会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并向全身转移。在食道癌的细胞里有一种称为“蛋白磷酸酶(PP2A/Bβ)”的酶,如果抑制这种酶的作用就可以抑制癌细胞的转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制造出划时代的能防止癌细胞转移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5.
三维捕食系统概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全局吸引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张晓颖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2):44-47,51
研究了有HollingⅡ类功能反应且具有概周期系数的三维顺环捕食系统,得到了该类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唯一的,一致渐近稳定的概周期解。  相似文献   
136.
用Bouvealt-Blane法将香芹酮还原成二氢香芹醇。在反应混和物中添加碱土金属的中性盐可抑制焦油的生成,提高产率。本文就碱土金属盐的种类及其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还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出了较好的反应条件,使香芹酮的转化率提高到66.3%。  相似文献   
137.
通过实验与计算对中学课本“碘跟水只有很微弱的反应”提出质疑,建议改写:碘跟水不能反应或者增加跟碱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8.
本文报告了在南京发现的蓝色裸甲藻,测定了它的藻胆色素。证明蓝色藻胆蛋白不是山“胞内蓝藻”(Cyanellen)所提供。电子显微镜的扫描表明细胞表面有众多的突起,不是光滑的;横沟内的鞭毛不是“带状”而是由细纤维丝膜状物拉着的螺旋形。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该藻有两个类型的细胞核,即“甲藻核结构”(Dinocaryotic structure)和“真核结构”,(Eucaryotic Structure),真核与叶绿体有一个共同的膜的包被,有一个与原生动物相近似的伸缩泡系统。叶绿体是分枝状,在细胞的边缘位,但也有其它形态。有淀粉颗粒而无“造粉核”或称”“蛋白核”(Pyrenoid),多数位于叶绿体外或之间,类囊体与一般甲藻不同,不是三个排成一条“带”而是两个排列成“带”。有发达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鞭毛不论纵沟内的或横沟内的,其横切面,均为9+2的形式,其纵切面是由纤维丝成束的结构。蓝色色素提取物,可见光最大吸收峰为456nm,与隐藻藻胆色素十分相似。从细胞亚微结构及其色素性质,作者认为它是藻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类型的甲藻共生体。  相似文献   
139.
本文采用基于紧束缚密度泛函理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高温下碳基烧蚀材料三种模型(无缺陷、原子缺陷以及孔洞缺陷)的氧化反应机制.研究发现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主要是CO和CO2.CO的产生过程主要源于环氧基团中C-C键的裂解,而CO2的形成则较为复杂,主要源于小分子团簇(C2O2、C3O1、C4O1)的裂解.C-C键裂解是石墨氧化反应的主要途径,C-O键形成是CO和CO2生成速率的控制因素.此外,体系的温度、缺陷以及孔洞对石墨的氧化反应机制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氧化反应速率,计算得到三种模型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7.56、2.4和1.6kcal/mol.缺陷越明显活化能越低,则氧化反应速率较高,无缺陷的模型由于活化能最高,其氧化反应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40.
钒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钒渣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含钒原料,其钙化提钒及锰化提钒工艺在钒的高效分离、尾渣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优势显著,但焙烧过程中钒酸钙和钒酸锰始终共存。两种钒酸盐的生成机理及钒与钙、锰反应能力的差异是两种提钒工艺的基本问题和共性问题,这对充实提钒基础理论和促进提钒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扩散偶研究方法,通过制备氧化钙–氧化钒和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并在不同时间恒温焙烧,比较研究了钙、锰与钒组元固相反应的界面扩散行为差异;阐明了钒酸钙和钒酸锰的生成机理;进一步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研究并计算了扩散产物和扩散系数随焙烧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时间的延长,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两组扩散反应逐渐进行。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中钙和钒的分布区域边界始终清晰。而对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而言,随着恒温焙烧时间的延长,二氧化锰逐渐分解生成三氧化二锰,钒组元能扩散到三氧化二锰内部,但仅有部分钒与锰反应形成扩散产物层。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的界面反应产物分别是偏钒酸钙和偏钒酸锰。恒温焙烧16 h后,产物厚度分别为39.85和32.13 μm,且由于组元扩散反应能力的限制,两个扩散偶均达到反应平衡。相同恒温焙烧时间内,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的扩散系数略高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这说明钒与钙的扩散反应比钒与锰的扩散反应更易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