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3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497篇
系统科学   243篇
丛书文集   496篇
教育与普及   58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5篇
现状及发展   79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11521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664篇
  2013年   549篇
  2012年   636篇
  2011年   648篇
  2010年   681篇
  2009年   732篇
  2008年   809篇
  2007年   794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559篇
  2004年   509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27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01.
钛将成为继铁、铝之后崛起的“第三金属”。钛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钛铁矿、天然金红石、钒钛磁铁矿等形式存在。纯钛外观似钢,具有银灰光泽,密度4.5g/cm^3,只相当于钢的57%,强度与硬度与钢接近,钛同时兼具钢(强度高)和铝(质地轻)的优点,高纯钛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度、可塑性及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102.
以La(NO3)3·6H2O、(NH4)2Fe(SO4)2和Fe2O3为原料,运用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优实验条件,利用固-液界面法制备稀土铁酸盐超细粉末———铁酸镧.对产物进行部分物理测试,分别测定其全铁、亚铁离子含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其形貌和粒径.结果表明,产物为均匀的圆球状纳米微粒,平均粒径76.0nm,反应中没有经过中间化合物,而是在固液界面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3.
英语学习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存在着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与高分组相比,低分组学生持有一些消极的或不利于英语学习的学习观念。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强夯试验和设计情况,分析了施工过程的质检情况,对强夯和碾压从各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5.
在酸碱滴定的双指示剂法示例中,用K2Cr2O7+K2CrO4取代Na2CO3+NaHCO3,并改用溴甲酚绿和酚酞作指示剂。其结果表明,本法滴定的终点颜色变化较明显,终点较敏锐,准确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以制备DLTP(Dilauryl Thildipropionate)即硫代二丙桎二月桂酯的残液为原料,进一步酯化,可得到一定数量的DLTP。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气象观测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选取2018—2020年发生在云南的3次两高压辐合区(以下简称两高辐合)背景下低涡连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环流形势、动热力因子及水汽辐合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1)夏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西伸时,云南常受两高辐合影响,当辐合区中有低涡生成,易发生连续性强降水,且强降水落区并不完全分布在整个狭长的两高辐合区内.(2)两高辐合区低涡降水具有相似的雨带分布和移动特征,但雨带的集中程度、分布范围、小时雨强和总雨量存在差异.强降水开始时,落区偏东,随着西太副高西伸及东北引导气流的引导,低涡向南向西移动,强降水落区也随之向南向西移动.低涡在某一地区徘徊导致降水集中在该区域,且西太副高西伸较强时,两高辐合形势更强,低涡降水大雨及以上量级雨带也更窄.(3)低涡造成的降水主要分布在低涡中心及低涡切变附近,且降水发生在低层暖湿的环境中,低层及中高层有冷空气侵入时,小时雨强的极端性更强,降水落区也相对偏北.两高辐合区低涡降水落区与水汽辐合区对应较好,水汽辐合强度较弱时,对应的总降水量较小.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更好地认识页岩油微观赋存状态及类型,避免实验过程中水钻取样对原油分布的影响,选取吉木萨尔页岩典型含油岩芯,采用全程液氮钻、切、磨制样工序,通过全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成像及背散射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获得微观储层矿物类型和结构、储集空间类型、形貌以及C, O, Si, Al, Ca, K, Na,Mg等元素在微、纳米尺度的分布。依据去除矿物因素后的C元素含量分布,判别原油在微、纳米空间尺度的富集程度。结合矿物岩石组构和储集空间形貌,对微、纳米尺度页岩油原油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类型进行直观的定量表征,并基于C元素含量推测微观含油饱和度的相对变化。针对原油与孔喉的配置关系,进行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原油赋存状态的表征,明确原油赋存类型。总结出研究区4种微观原油赋存类型:白云质溶蚀微米级大孔道中的可动油、砂质粒间微纳米级孔中可动油、砂质粒间孔喉壁吸附的半束缚状态的油膜以及自生黏土矿物晶间孔内束缚油。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采用基于紧束缚密度泛函理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高温下碳基烧蚀材料三种模型(无缺陷、原子缺陷以及孔洞缺陷)的氧化反应机制.研究发现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主要是CO和CO2.CO的产生过程主要源于环氧基团中C-C键的裂解,而CO2的形成则较为复杂,主要源于小分子团簇(C2O2、C3O1、C4O1)的裂解.C-C键裂解是石墨氧化反应的主要途径,C-O键形成是CO和CO2生成速率的控制因素.此外,体系的温度、缺陷以及孔洞对石墨的氧化反应机制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氧化反应速率,计算得到三种模型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7.56、2.4和1.6kcal/mol.缺陷越明显活化能越低,则氧化反应速率较高,无缺陷的模型由于活化能最高,其氧化反应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0.
为提高水下抛石体的识别精度,构建了预留有内部空洞的抛石体物理模型与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研究电阻率层析扫描技术在水下抛石体内部空洞探测中的成像效果,并与传统克里金插值法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电阻率层析扫描可以有效识别水下抛石体中的空洞,并且在刺激源数量为6时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模拟精度达到较高值;电阻率层析扫描技术在通道纵剖面上的识别能力要远高于传统克里金插值法;将数值模拟结果中电导率大于300.μS/cm的区域视为空洞区,整体反演结果略大于真实值,在 x、y、z 3个方向上的偏差分别为2.73、1.75、6.95.cm;基于反演结果对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进行正演,正演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度超过0.95,证明了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反演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