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8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19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162篇
教育与普及   2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2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综合类   391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91.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了聚丙烯酰胺中的铬含量 ,并对影响铬测量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加入交联剂可有效地提高聚合物溶液的粘度 ,改善聚合物的抗温、抗盐、抗剪切的性能 ,从而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对空白试剂进行了考察 ,该测量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2 .3% ,试样加标回收率达到 95 %~ 10 5 %。铬的检出限为 0 .0 16mg/L。实际测定了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中的铬含量 ,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 1%。  相似文献   
92.
聚合物不可入孔隙体积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双段塞法分析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岩心孔隙分布、温度及矿化度对聚合物的不可入孔隙体积 (VIP)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VIP随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VIP随着岩心平均孔隙半径增大、温度升高、矿化度增加而减小。在不断变化的地层条件下 ,HPAM的VIP可能出现高值的现象 ,这将严重影响聚合物驱的波及系数 ,从而使聚合物驱的原油采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93.
以木糖醇为引发剂,辛酸亚锡催化L-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星型聚乳酸(s-PLLA);以N-乙烯吡咯烷酮(NVP)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得到末端羧基化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COOH);再通过s-PLLA和PVP-COOH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两亲性星型共聚物s-PLLA-PVP.用FTIR、~1H NMR、GPC对s-PLLA-PVP的结构进行表征.用XRD、TGA和DSC研究共聚物s-PLLA-PVP的结晶性能和热学性能,通过接触角测定仪测试共聚物薄膜的亲水性能.结果表明,随着s-PLLA分子量的增加,s-PLLA-PVP共聚物热学性能提高;PVP的引入,降低了共聚物的结晶性能,提高了共聚物的亲水性能.  相似文献   
94.
为探明钢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高持久应力作用下的损伤与失效的影响,采用28天龄期的UHPC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开展了徐变损伤与失效试验。测试了各个试件加载全过程的轴向与环向应力应变,分析了其破坏模式、残余应变、徐变应变与名义泊松比。结合超声波无损检测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手段,分析了UHPC内部微裂缝扩展与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的黏结损伤。结果表明:高持久应力的作用会导致UHPC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内部微裂缝扩展,引发构件横向膨胀,并最终导致构件破坏。UHPC中钢纤维的桥接约束效应可以很好地控制内部微裂缝扩展,从而限制了构件的横向膨胀。在持荷加载前,UHPC与普通混凝土具有类似的泊松比(0.18~0.19);在持荷破坏时,UHPC的最大泊松比为0.28,而普通混凝土的最大泊松比达到0.6。当持久应力水平超过0.70 fc时,徐变损伤开始出现,具体表现为循环加载的强度与弹性模量下降。随着持久应力水平的提升,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的黏结出现损伤,钢纤维无法约束试件内部微裂缝的扩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试件损伤,甚至导致了试件的破坏。  相似文献   
95.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了蛋白质与带电聚合物刷的吸附过程,研究了蛋白质带电密度、聚合物链的吸附密度,以及盐溶液对吸附的影响.模拟验证了实验结论:蛋白质产生吸附的条件,首先是其表面带电密度要足够大到在其表面产生离子凝聚,其次聚合物链的吸附密度要使得带电聚合物刷处在最有利于吸附产生的渗透区域,而随着盐离子的加入,吸附的蛋白质开始释放.  相似文献   
96.
基于具有高黏度比的聚酰胺66/聚苯醚共混体系,研究了倒三角排列的三螺杆挤出机(TTSE)的工艺参数对共混物混合效果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并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螺杆转速、产量和分散相占比对共混效果均有一定影响,通过工艺优化能够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通过对比相同工艺下三、双螺杆挤(TSE)出机的共混效果,证明了拉伸流场对于共混效果和材料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7.
借助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模板分子17β-雌二醇与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MA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3种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考察溶剂乙腈、四氢呋喃、甲醇-氯仿混合液(V甲醇:V氯仿=1:1)等对上述作用的影响。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利用功能单体均聚分别合成3种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和3种空白印迹聚合物(NIPs),并通过平衡结合实验研究MIPs和NIPs对模板分子(17β-雌二醇)以及模板分子结构类似物(雌三醇)的结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MA与17β-雌二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另外2种功能单体的强;乙腈更能够强化MMA与17β-雌二醇的作用;以MM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MIPs对模板分子具有最大的结合量(46.05μmol/g);在对17β-雌二醇和雌三醇的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结合实验中,由MMA合成的MIPs对17β-雌二醇具有较大的选择性结合量(40.27μmol/g),而对雌三醇的结合量仅为16.57μmol/g。  相似文献   
98.
Stimuli-responsive polymers have the extraor- dinary ability to change their physical and/or chemical state after they "detect" a change in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response depends dramatically on their chemical compo- sition. This property has been used for a plethora of application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ir utility for human health. Specifically, this review will highlight efforts in the areas of sensing and biosensing, antimicrobial/antifouling coatings,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drug delivery. Specific examples are given in each of these areas, with some focus on our work engineering poly(N- isopropylacrylamide)-based microgels and other respon- sive systems.  相似文献   
99.
以大港油田港西三区储层和流体为实验对象,开展了聚合物驱合理黏度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黏度比(μp/μo)、岩心平均渗透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增加,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扩大;随原油黏度增大,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降低。从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聚合物驱合理黏度比(μp/μo)约为1。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水平下,对苯并[1,2-b:4,5-b’]二噻吩(BDT)-thieno[3,4-b]thiadiaz01e(TD)的低聚物和聚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其中,BDT为电子供体,TD为电子受体,以1:2的方式结合形成化合物,并计算了二面角、分子内的电荷传输、桥键键长和中心键电荷密度.结果显示:随着聚合链增长,共轭程度增加.NICSs值显示:中心环比边环的共轭程度更大.聚合物的能带结构表明:该聚合物的带隙比较低(0.87eV),故其可以作为潜在的导电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