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灌胃给予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剂量分别为0.4 g/kg·bw,0.2 g/kg·bw和0.1 g/kg·bw,连续给药30天,观察其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NK细胞活性测定的影响.结果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能够使小鼠碳廓清能力增强,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血素含量,但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NK细胞活性、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对小鼠体液免疫及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故可判定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从患腐皮-红腿病并发症病蛙腐烂处深层及肝脏分离出两株致病菌,经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奇异变形杆菌致发牛蛙腐皮病,嗜水气单胞菌致发牛蛙红腿病,且是通过伤口感染,初步认为牛蛙因奇异变形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合并感染而致发腐皮-红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5.
水质污染中的微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瑾 《甘肃科技》2012,28(11):49-51
水环境监测分析中主要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等3种手段,其中生物方法的种类又包括指示生物法、群落结构法、生物测试法、残毒测定法、细菌学检验法.它们都是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6.
翘嘴鳜肝肾坏死症病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要呈现肝肾坏死症的翘嘴鳜病灶部位分离到9个菌株,其中3个菌株能通过人工感染在正常翘嘴鳜上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对致病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分离的3个菌株均不同于过去从患病翘嘴鳜上已经分离到的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