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教育与普及 | 1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5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22.
生态建设对坝上土壤风蚀治理的后效及其年际变化——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牧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张家口市坝上高原康保牧场为研究区,采用标桩法及专家目测法,通过对比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初期(2007—2009年,即工程实施5~6a后)与生态建设近10a后(2011—2013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风蚀厚度,可知:坝上高原生态建设工程实施10余年后较生态建设初期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植被盖度、高度增大,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退耕撂荒杂类草地退耕还灌草地未退化自然草地;在半干旱偏干地区,人工植被建设应以灌草结合的带状间作模式为主;天然草地应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实行封围禁牧、休牧、轮牧等方式.中度、重度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3.
文中阐述了共和县娘塘水库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特征,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水库的水文地质特征,又对水库的渗漏情况作出了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吉林省风蚀图斑资料的分析,运用线性模型理论对该地区风蚀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影响风蚀的主导因素,阐述了吉林省的风蚀现状,同时提高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控制土壤风蚀及其产生的沙尘释放对京津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中国政府于21世纪初实施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植树种草、轮牧禁牧、土地利用优化等措施,丰富了区内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区内植被盖度,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遥感影像反演以及气象数据,本文采用《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规定(试行)》中指定的土壤风蚀模型,计算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以来典型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共计3种情形下土壤风蚀,揭示了京津风沙源土壤风蚀模数和强度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规律,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对京津风沙源土壤风蚀时空格局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导致风蚀模数和面积的变率,与当年对应的变率相当,大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此外,土地利用变化情形风蚀面积总体减少,尤其是2010~2015年间减小了4.10%,说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评估以及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土壤风蚀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动态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土壤风蚀的研究,已发表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土壤风蚀是一个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过程.影响土壤风蚀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风速、植被、土壤粒度、土壤含水量.影响土壤风蚀的社会因子主要有土地翻耕、放牧牲口践踏等.它们本身是土壤风蚀的基本因子;又相互间影响、制约.依照系统动力学原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这一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土壤风蚀规律有重要意义.我们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例,对土壤风蚀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7.
通过研究嫩江沙地荒漠化的基本特征,得出在本地区当出现≥8m/s即5级风时,在风沙土地段砂粒将被吹扬搬运,乃至形成风沙流,造成土壤风蚀和土地荒漠化。以泰来县宏程半固定沙地典型区为例,提出了嫩江沙地生态修复的对策。表2,参5。 相似文献
28.
张家口坝上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37Cs示踪法,计算了张家口坝上地区1963年以来的农田土壤风蚀模数.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农田普遍处于风蚀状态,平均风蚀模数为8362.34 t·km-2·a-1,平均风蚀厚度约为0.53 cm·a-1,达到极重度风蚀.农田风蚀模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规律性,反映了风蚀环境和农田管理方式等因素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29.
在持续调查与观测滦河源区土壤风蚀特征的基础上,对采集于滦河源区风积土剖面中土层样品的pH、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颗粒组成进行了化验分析,运用ADCOM100超低本底γ谱仪测定了土壤样品137Cs的比活度,建立了研究区连续风积土壤剖面的时间序列,综合分析了不同时段风积层土壤的性状,运用土壤风蚀相对强度指数ISWE重建了滦河源区近30年来土壤风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后期均为研究区土壤风蚀较弱的时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至2002年均为土壤风蚀强化时期.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讨论了土壤风蚀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对京津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重点生态系统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重点生态系统功能区是位于内蒙古地区维护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气象、遥感数据,运用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生态系统结构与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6年间各生态系统间转换强烈,以草地生态系统转出为主,2005年之前主要向农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转变,2005年以后得益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禁牧封育等措施,主要向草地、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研究区以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为主,风蚀情况整体好转.农田生态退耕、荒漠化程度减轻、草地质量提高等生态系统转换有益于提升防风固沙功能.同时,也揭示了该功能区内生态退耕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