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1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58篇
系统科学   182篇
丛书文集   301篇
教育与普及   57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3篇
现状及发展   42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642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72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499篇
  2008年   766篇
  2007年   544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51.
基于1987~2016年武汉市及附近共5个格点的日降水量资料,选取5个极端降水指数Rx1day(单日最大降水量)、Rx5day(5日最大降水量)、R95p(极端降水量)、R20(大雨日数)、SDII(降水强度),采用百分位阈值法、气候倾向率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武汉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6年武汉市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整体上呈中部小、周边大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高值中心位于南部,低值区为北部.频次年际波动大,呈微弱减少趋势,年代际频次则呈明显的逐年代递减的规律.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中,Rx1day和R95p的空间变化差异较大,而Rx5day, R20和SDII的空间变化差异较小.Rx1day与R95p变化趋势均为北部下降、南部上升;Rx5day则为南部下降、北部上升;所有地区的R20均呈下降趋势;只有位于西南部的SDII呈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均下降.1987~2016年,极端降水指数年际波动剧烈,Rx1day,Rx5day和R95p波动幅度相似,且均呈微弱的上升趋势,R20和SDII波动幅度类似,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总体表明这30 a年间极端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而增加,但是降水强度在减弱.  相似文献   
952.
针对传统粒子滤波目标跟踪算法在目标被遮挡或背景色与目标相似情况下出现目标跟踪定位偏差大甚至丢失目标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Harris角点检测的目标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出一种改进Harris角点检测算法,利用双阈值法,选定1个大阈值和1个小阈值,从而极大的减少了角点数量,并利用SUSAN思想去除伪角点;然后依据HSV颜色模型对环境光照变化不敏锐的特点,对检测到的角点建立HSV颜色模型,以鼠标所选定的矩形中心,矩形宽度和矩形高度作为状态量,以HSV颜色直方图作为观测值,建立合适的粒子滤波算法数学模型,实现对目标的有效跟踪.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目标与背景颜色相似或被遮挡的情况下,该算法仍然能够准确的跟踪目标,达到降低环境因素对目标跟踪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3.
炉口火焰颜色特征是判断炼钢终点碳及终点温度的重要特征.为实现实时控制,通常利用PCA变换缩短图像特征提取时间,由于PCA变换存在误差,难以在变换后的图像中提取独立颜色,文中首先在原始火焰图像中选取各类颜色样本,计算颜色变换前后的类内距和类间距,发现图像变换前后颜色的聚类性能具有一致性,然后利用聚类方法确定变换后的颜色窗口大小,通过颜色窗口提取序列图像颜色像元数量随时间变换特征,采用A,B两炉冶炼同一型号钢种图像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所提取的颜色特征能较好地反映转炉炼钢物理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954.
以2011—2020年MODIS_NDVI与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法、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法与地图学的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近10 a昆明市的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10 a昆明市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且呈增加趋势,增速为3.6%/10 a;(2)昆明市植被覆盖率高(NDVI>0.6)的区域,占整个昆明市92.45%,整体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低海拔地段处NDVI更容易出现低值。全市NDVI小于0.6的区域面积主要集中在西南部;(3)昆明市过去十年约71.44%的区域得到改善,远大于退化的区域,可能得益于近年的退耕造林工程;(4)研究区植被变化波动特征内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波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为影响大,多为城镇用地、交通要道和耕地。波动小的地区主要是林区;(5)从未来趋势上看,植被覆盖良性发展的占19.64%,恶性发展的占22.40%,基本不变的约为57.96%,其中嵩明县、昆明市市辖区、呈贡县、宜良县和石林彝族自治县等地需要引起重视;(6)由于昆明市整体光照充足,降雨量比气温更能影响到植被覆盖情况,且近10 a的植树造...  相似文献   
955.
956.
基于平面径向渗流理论及煤岩特殊性质,建立了内边界定产水、外边界无限大条件下,排采初期单相水非稳态渗流模型。应用Matlab软件模拟计算了韩城地区两类压降漏斗变化形态;并分析了储层压降传播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纵向压降与扩展半径及时间的比值λ可以用来表征煤储层压降能力强弱,λ越小,压降漏斗水平扩展越明显;λ越大,纵向加深越明显;控制压降漏斗形状、影响压降传播的主要因素分为工程和地质因素,包括排水速度、井网井距、煤层厚度、孔渗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  相似文献   
957.
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雾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2012年6月~2014年5月逐分钟AWMS实时监测数据,按能见度大小和物理成因对雾的发生过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造成各种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不同浓度雾的日、年变化特征相似,一天中各种浓度雾均出现在夜间的21时~次日凌晨07时之间,消失在凌晨05时~上午09时之间,持续时长由长到短依次为:重浓雾、浓雾、大雾和雾;一年中,夏季和秋季是各种浓度雾的重发和多发季节;2局地地理环境差异对不同地段雾日数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不同浓度雾的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能见度为1 000~500 m、500~200 m和200~50 m三种浓度雾的多发区均在公路北段;而能见度小于等于50 m的重浓雾频发区出现在高速公路中段;3不同物理成因导致的各类雾的发生频次和时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团雾出现频次最多,辐射雾次之,蒸发雾最少;一天中,团雾出现的时间覆盖范围最宽,平流雾次之,锋面雾最窄;消失的时间跨度为团雾最大,平流雾次之,蒸发雾最窄;持续时间为混合雾最长,锋面雾次之,团雾最短;团雾的频发季节为夏季,辐射雾的多发季节为秋季,平流雾在冬季出现概率最高;4辐射雾多发于北部地区,平流雾多发于南部地区,团雾的空间分布比较复杂,与江苏沿海地区复杂的地形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958.
解析径流变化与自然、人为因素的响应关系,对流域水资源安全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个以多元影响因素为输入、以径流为输出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模型,以建立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元影响因子与径流的响应关系,进而分析多元影响因子与径流之间的敏感性与贡献率.以淮河上游为研究区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径流对人类影响因素敏感性高于气象因素,对水库塘坝库容具有最高敏感性;突变后各因素平均敏感性增大.气象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55%、45%.其中,水库塘坝库容、降水量、净辐射的变化为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布局,对径流调节起到有益作用.研究成果为径流变化规律与成因辨识、流域下垫面保护及水安全保障提供科学参考与决策辅助.  相似文献   
959.
亦庄新城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而又复杂,采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北京市亦庄新城地区规划范围的遥感影像(1984年、1994年、1999年、2002年、2004年)进行处理,得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从而通过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及规律,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并对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60.
安成邦  陈发虎 《科学通报》2005,50(15):1653-1653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蒙古、中亚五国的广大内陆干旱区,因受中高纬西风环流和低纬亚洲季风环流的交互影响,频繁的地表覆盖/景观变化和强烈的沙尘暴活动,该区域已经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影响的研究重点.继2001年中国兰州会议和2003年德国柏林会议之后,第3届“亚洲中部环境变化国际学术会议(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entral Asia)”于2005年5月24-27日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会议得到国际有关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我国有9位学者出席了该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