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5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97篇
系统科学   62篇
丛书文集   144篇
教育与普及   2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9篇
现状及发展   41篇
综合类   451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颗粒物质中熵力和组态熵的共振吸收力学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研制的切变波共振吸收力学谱仪测量了颗粒物质(种子、不锈钢珠)的共振吸收力学谱,发现系统的共振频率具有明显的切位移振幅效应,同时颗粒物质存在特征共振吸收峰。从这些结果,可以算出颗粒物质的熵力及熵能级差。  相似文献   
12.
双金属氧化物和氧化物载体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NiO,CuO或MoO3)在经改性所得复合载体(TiO2-γ-Al2O3,MoO3-t-ZrO2或NiO-t-ZrO2)上的分散作用,这些三地体系中实验测定的氧化物分散容量与研究负载型二元氧化物体系所得嵌入模型的估算值基本相符;样品的表面组成、结构和性能与载体的表面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负载量和加料顺序以及焙烧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离子束改性对颗粒膜巨磁电阻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在Si/SiO2衬底上制备了(NiFeCo)36Ag64颗粒膜.用四探针法测量了注入Co离子前后(NiFeCo)36Ag64颗粒膜巨磁电阻效应的变化.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了颗粒膜的形貌及成分.实验结果表明:注入Co离子对颗粒膜巨磁电阻有显著的影响,在相同退火温度下,注入离子可使GMR效应提高一倍以上.随着退火温度增加,颗粒膜巨磁电阻效应先增加而后减小,在360℃下退火可获得10.2%的最大室温巨磁电阻效应.  相似文献   
14.
氧化物和盐类在载体表面的自发单层分散及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相似文献   
15.
16.
常温条件下颗粒污泥处理含铅废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未经驯化的颗粒污泥处理含铅废水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污泥对含铅废水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铅去除率在95%以上.颗粒污泥的加入量、废水酸度、沉降时间是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对20mg/L的含铅试水进行处理,铅达到了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M-M型纳米颗粒膜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机制,指出了影响颗粒膜巨磁电阻效应的因素,推导出M-M型纳米颗粒膜巨磁电阻效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产品创新与对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性,分析了产品快速开发的支撑体系,并通过实例描述了分散网络化制造的全过程,这种网络联盟企业将对我国制造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快速响应市场产生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原玉米淀粉经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酯化后,颗粒形貌发生变化。经研究认为:化学反应首先发生在淀粉颗凿表面的无定形区;酯化后淀粉的乳化能力明显增强,不同取代度产品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均大于10,表明它为亲水型乳化稳定剂。  相似文献   
20.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8月23日报道:美国麻省查尔斯顿哈佛医学院分子成像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正在研究一种独特的技术,即把磁性纳米颗粒注射到人的血液中,用来精确显示有害病毒潜伏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新的检测技术采用50纳米直径的磁性颗粒。其中心是氧化铁,外面涂覆一层容易粘结抗体的葡萄糖。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将纳米颗粒加入到病人体液试样中,或注射到病人身上。如果存在活的病毒,它们就会和纳米颗粒上的抗体粘结在一起,形成一大群颗粒。这样,就能用磁共振成像或核磁共振扫描检测到成团的病毒群。涂覆在纳米颗粒上的抗体有识别病毒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